回首25年前 《蒙特婁議定書》如何為臭氧層撐起保護傘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回首25年前 《蒙特婁議定書》如何為臭氧層撐起保護傘

2012年11月15日
作者:David Doniger(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與清潔空氣計畫政策主任);翻譯:李楊

氣候變遷並不是我們面臨的首個全球性污染危機。將近40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一種名叫氯氟烴(CFC)的化學物質正破壞著地球脆弱的臭氧層,逐漸將人類暴露在危險的太陽紫外線直射之下。

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在南緯60°地區觀測發現臭氧層空洞,科學們紛紛警示氯氟烴的危害。 圖片來源:DonkeyHotey

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保護臭氧層,那麼全世界就將有上千萬人罹患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紊亂等可怕的疾病。世界糧食產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但世界各國攜手同心,防止了一場災難的發生。1990年,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達成了首個真正世界性的保護地球大氣公約之時,人類歷史掀開了光輝的新一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用公正合理的條款將世界各國團結在一起,逐步停止氯氟烴的生產,保護臭氧層,並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

當世界急需達成一項全球性協定遏制能引起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排放時,我們在解決臭氧層危機時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銘記和借鑒。

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烴

《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的達成最早要追溯到1974年。當年,化學家舍伍德·羅蘭和馬里奧·莫利納發現噴霧罐釋放的氯氟烴會一直到達地球平流層。在那裏,強烈的太陽光線將氯氟烴分解,進而引發能破壞臭氧分子的化學反應。隨著臭氧層不斷變薄,危險的太陽紫外線將越來越多地到達地球表面。

這一發現後來為羅蘭和莫利納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在其公佈之初卻褒貶不一。一方面,工業化國家的上百萬消費者棄用氯氟烴噴霧罐,類似產品的銷量直線下滑。但另一方面,生產這些化學產品的大企業卻對使用氯氟烴的風險嗤之以鼻。冰箱和空調等其他產品中氯氟烴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氯氟烴的生產已經重新回到了1974年時的巔峰水準,並且仍在不斷迅速上升。地球臭氧層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

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驚人發現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緊迫性。到1986年,就連化工產業也開始承認,應該限制氯氟烴的使用,而且的確存在可用的替代品。

1986年,一個名叫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的環境組織,提出在10年內逐漸禁絕氯氟烴的使用。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提議人們立即開始使用替代品,並鼓勵人們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現在仍在使用的氯氟烴;而且所有生產並使用這些化學品的國家都應該採取行動。

30年前,氯氟烴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雖然發展中國家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協定的談判。1987年,為了防止數百萬人將患皮膚癌的預測成為現實,46個國家達成了《蒙特婁議定書》。締約國一致同意,工業化國家將首先採取措施,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裏將氯氟烴的產量減半。發展中國家達到這一目標的期限則為20年。

在達成《蒙特婁議定書》的幾個月之後,科學家找到了氯氟烴造成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確鑿證據。原《蒙特婁議定書》的簽約國意識到,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所以在1990年,他們強化了原有議定書,加入了一個由三部分組成、體現「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方案。

首先,發達國家同意以更快的速度採取行動,到20世紀90年代徹底停止氯氟烴使用。

第二,包括中印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同意在發達國家達成目標10年之後禁絕氯氟烴。

第三,發達國家同意捐資成立多邊基金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分擔利用安全替代品的部分成本。

這項方案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從中國到南蘇丹,如今地球上的每個國家都是《蒙特婁議定書》的正式締約方。在隨後簽訂的多份協定中,各締約國反復表示要限制更多化學品的使用,加快淘汰氯氟烴的進程,持續為多邊基金會提供資金。中國企業至今已經從多邊基金會獲得了價值十幾億美元的技術轉讓援助,占多邊基金會對外援助總數的份額超過1/3。

我們很難描述我們成功避免的是一場多大規模的災難。上百萬人得以保全生命。上億人得以免受癌症之苦。一場農業浩劫得以避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保羅·A·紐曼博士將此稱為「我們成功避免的那個世界」。您可以在NASA網站上閱讀紐曼博士的文章,或者點擊此鏈結觀看紐曼博士解釋這一問題的影音。

那麼我們從中學到了哪些東西?

首先,地球臭氧層的修復得益於世界各國的攜手合作。這種合作並不僅限於停止使用氯氟烴的問題上。各國還一致同意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逐步淘汰包括含氫氯氟烴在內的其他能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果有關決定能得以執行,科學家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就能完全癒合。

第二,《蒙特婁議定書》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大有幫助。氯氟烴和含氫氯氟烴具有很強的吸熱能力,淘汰這兩種污染物質已經將全球氣候變遷的腳步放緩了十年的時間。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如今世界所遭受的熱浪、乾旱、洪水、暴風問題將更為嚴重。今年出現的極端天氣也將更加嚴重。

但我們同樣發現,一種名為氫氟烴的氯氟烴替代品也會帶來嚴重的問題。氫氟烴也是危害巨大的溫室氣體。科學家預計,如果我們任由大氣中氫氟烴的含量增加,其到本世紀中葉所吸收的熱量就將達到氯氟烴巔峰時期的水準。

所以包括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提出在《蒙特婁議定書》的框架下逐步淘汰氫氟烴。他們認為,蒙特婁議定書的締約方有責任保證氯氟烴替代品的安全無害性——而其中就包括不能加劇氣候變遷。

中國阻礙氫氟烴談判

大多數締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在淘汰氫氟烴問題上取得進展,只要各國可以在行動的時間表和經費問題上達成共識。但中國、印度和巴西三國到目前為止一直在阻撓有關談判的開展。

中國的理由是,氫氟烴問題應在氣候變遷協議的框架下解決。中國還提出,發達國家應該先於發展中國家採取行動。但很多觀察家認為,這樣的提議只能使談判陷入僵局。氣候變遷條約談判的主要問題是二氧化碳和能源,短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觸及氫氟烴等其他造成氣候變遷的污染物。

而且如今的世界已經不是25年前的世界了。25年前,幾乎所有的氯氟烴都是在發達國家生產的,因此有理由要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採取措施之前先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氫氟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國已經是氫氟烴的重要生產國。如果以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世界絕大多數氫氟烴將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的。

誠如中國所指出的那樣,所有國家都需要在氣候條約的框架下採取更多行動,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但是我們不能坐失在《蒙特婁議定書》下獲得進展的良機,畢竟此前的時間已經證明,該議定書能有效地促使那些生產並使用此類化學物質的企業做出改變。

中國的領導作用可以催生另一個公平公正的全球性協議,並獲得相應的回報,造福中國和印度等地那些已經開始生產氣候友好型氫氟烴替代品以及相應設備的企業。此外,中國如果能在具有世界最佳記錄的條約框架下促成氫氟烴問題的突破,就能幫助各國建立互信,而這正是打破目前氣候談判僵局所需要的。

我相信我們能夠成功。《蒙特婁議定書》有力地證明:世界上將近2百個國家可以齊心協力,保護他們的人民免遭全球性污染災難的傷害。

如果我們能保護臭氧層,就一定能找到辦法保護地球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