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上的保齡球:濱刺麥(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沙灘上的保齡球:濱刺麥(下)

2012年12月17日
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研究員)

※前情提要:台灣西岸有綿長的的沙岸與沙丘地形,卻鮮少有人深入了解沙丘裡蘊藏哪些生機,昨天的專欄介紹了沙丘植物的多樣性,以及它們為了在嚴苛環境中討生活所演化出的生存絕技,然而沙丘對環境來說到底有什麼功用?沙丘面臨著何種考驗?且看今日專欄。

濱刺麥與大部分的沙丘植物不是特稀有種的植物,而且在海岸沙丘多有分布,可以適應海岸沙丘高度干擾的環境,但是她面對的生存挑戰已經不是生存環境條件是否嚴苛,而是海岸環境可能因海岸侵蝕、娛樂活動(如:沙灘車)、海岸開發等干擾,使得沙丘植物的棲息地逐漸消失。沙丘植物棲息地減少,正直接凸顯台灣的海岸生態出了大問題。

留不住的沙

研究者已經指出海岸沙丘形成的兩個基本要素為(1)足夠的沙粒供給及(2)足夠的風力將沙粒移動往內陸堆積(Pye, 1983)。要是有良好的植被覆蓋,會直接幫助沙丘「成長」,也就是讓沙丘變得規模越來越大。而當風遇到障礙物,例如礫石、海漂物或植物時,根據流體力學原理,風會在迎風面加速侵蝕,而後風速因為障礙物阻擋減弱後,風挾帶的物質會逐漸堆積在地形的背風處(Pethick, 1984)。正常沙岸在以上堆積跟侵蝕的作用下,也許十數年也許數十年,沙丘起伏的型態會有動態性變化。

沙丘的堆積與消退,和迎/背風面有密切關係

但現在的台灣沙丘卻遭遇難關。沙源供應不足時,海岸的風力侵蝕作用會大於堆積作用,導致沙灘及沙丘被海水帶走而逐漸縮小。近年來學者發現河川上游的水庫工程、河沙開採,或是海岸堤防、護岸、消波塊等構造物,可能導致海岸沙源無法正常供應,影響海岸沙地的動態平衡。尤其海岸沙丘環境不是乍看之下珍貴或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在開發利用時,常當作不需重視的荒蕪之地,造成的後果是渡假旅館、沙灘車等娛樂活動,或是沿海工業區等建設缺乏管制的直接引入,都直接破壞天然的海岸沙丘。天然沙供應源越來越少,海岸開發越來越多,讓天然的海岸沙丘地景在台灣所剩無幾。

生長於沙丘或沙灘上的海濱植物除了要跟環境因子奮戰,也因為人類採集漸漸消失。因為海濱植物常有藥用功能,常常被民眾採集而越來越難在海濱看見。例如許多民眾在春季海岸採集野百合,或是海岸沙地上罕見的寄生植物列當等,其他如濱防風、台灣蒲公英等植物也面臨巨大危機。

海岸沙丘是海岸的第一道防禦

海防最前線

(石再添等,1992)。在暴風浪期間,沙丘能制止波浪直接入侵鄰近岸邊,而且還會提供沙源給鄰近沙灘,增加海岸防禦大浪的能力,也進一步制止風、鹽霧、沙粒直接衝向內陸。因此沙丘為保護海岸的最佳天然屏障,因為有沙丘,海岸線的環境變化才不會過於劇烈,整體濱海地區會有高度的調適及緩衝功能(林宗儀,2002;王鑫,2003)。在許多地方的海岸溼地都靠近海處的沙丘保護,沙丘屏障了內陸溼地,進而保護內陸溼地的豐富生物多樣性。

回頭來看今日介紹的濱刺麥,她藉由海風推送,使得刺球狀果實滾動在沙丘間,尋找好地方落地深根,成為海岸沙丘前線的先驅部隊。終年的強風、沙埋沒有讓她失去活力,反而刺激不定根發育,讓植物族群不斷地拓展,攔截更多沙粒形成沙丘。但近年的沙源逐漸減少,使沙粒停止堆積,我們可見未來這些隨地可見的植物,可能會逐漸失去蹤跡。

建議讀者下次去海邊沙地活動時,不妨注意是否有一團刺球偷偷地溜過去,也許那就是濱刺麥可愛的果實,也可以去找找濱刺麥的植株,但要小心不被她的武器給刺傷喔!(全文完)

【引用資料】

1. 王鑫 (2003) [1988] 地形學,初版第七刷,臺北:聯經出版社,191、240、243。
2.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連偵欽 (1992) 台灣北部海岸沙丘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 147-167。
3. 林宗儀 (2002) 沙丘重建與海岸保育,海洋技術季刊,12(4): 36-40。
4. 陳彥樺 (2007) 台北縣三芝鄉淺水灣西側海岸沙丘地形及植群分布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 Davies, J. L. (1980)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Coastal Development, 2nd ed, New York : Longman, 67, 151.
6. Pethick, J.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Coastal Geomorphology, London : Edward Arnold, 126-143.
7. Pye, K. (1983) Coastal dunes,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7 (4): 531 – 557.

 

【延伸閱讀:只有台灣才有的植物】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