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總統在2月9日與百餘名黨政要員,一同到陽明山的「魚路古道」,也就是金包里大路走春,由於前一日大雨路滑,下坡時不慎跌倒,呂副總統也滑了一跤,幸好都無大礙。陳總統利用走春探訪古道,緬懷前人足跡,立意甚佳,但是這一滑倒,卻叫關懷古道命運的山友捏了把冷汗。
實際上,魚路古道是一條十分接近清代舊況的步道,如果因為陳總統滑這一跤而大興土木,改善路面,恐怕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根據楊南郡先生及李瑞宗教授等登山界前輩的努力,被荒野淹沒的台灣古道再度展現歷史風華,然而各國家公園及國家風景區對步道的經營政策,卻往往忽略古道本身的原貌,為求觀光價值,各單位經常做出不當的開發工程。
以草嶺古道為例,在清代原來是近乎官道的跑馬路,寬度在三尺到六尺之間,為了牲畜與馬匹行走方便,幾乎沒有石階舖面,然而管理單位卻在數年前以新石階全面取代。日據時期的「理番道路」也沒有階梯,在南橫的中之關古道前段,卻舖成木質階梯步道,至於士林的坪頂古圳步道,也把當地的陽明山石挖掉,改成了進口的花崗岩舖面。
事實上,每個時代的古道,由於技術條件的差異,往往採取不同的舖面與工法,例如日據古道多無舖面,並採取互字型駁坎,而與清代不同,這些舖面與工法也是古蹟的一部份,當我們以不尊重歷史的態度加以翻修時,古道其實已經被破壞了。指著現代化的水泥或進口石材,我們要如何教育下一代,這叫做古道?
要維護古道的歷史意義,就應當追求工法與技術的復原,即便要做部分路段的改善與觀光設施,也應當有所節制。至於步道打滑的問題,如同許多媒體報導,應該是要登山者養成正確觀念,穿著適當的登山鞋或雨鞋。
根據現行的文化資產保護法,古道的認定不易,未來應列入修法方向中,如此台灣的歷史、先人的足跡,才能被真正緬懷與尊重。
【相關文章】
◆搶救坪頂古圳步道 民間發起「刷青苔」活動
■山不轉,心念可轉:桃源谷步道施工問題踏察報告 (上) (下)
◆坪頂古圳步道整建工程 破壞當地生態與歷史記憶
●登山步道生態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