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岸管理的困境:重建?撤退? | 環境資訊中心

美國海岸管理的困境:重建?撤退?

2013年04月25日
作者:Sara Kaplaniak(作家);蔡濟安譯,鄭鈺琳審校

2012年珊蒂颶風重創紐澤西州。美國綠色和平Tim Aubry攝。颶風珊蒂再次提醒我們,人定勝天毫無勝算。

隨著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就越盼望,在夏天來臨之時,大海能風平浪靜。我時常想起幼時常去度假的紐澤西海岸,也常想起大學暑假居住過的馬里蘭海灘。

今(2013)年以來,我一直掛念著這幾處海灘是否倖免於珊蒂颶風的摧殘。顯然現實遠比想像來的殘酷。美國國會剛剛通過第一筆災後重建工程預算,而光是這第一筆預算就高達505億美元。

這就是事實:來了一個颶風,留下了幾百億的爛帳。

大自然清楚的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從它手中奪走的紐澤西海濱木板道、紐約的濱海區、馬里蘭與德拉瓦的海灘、乞沙比克灣的沿岸地帶,是時候該物歸原主了。去年秋天我們即了解到,包含沙洲、鹽澤、沿岸樹林、潮間淤泥帶、淺灣、珍貴的海灘與珊瑚礁等等各種海岸生態系統,完全無法在人工切割出來的區域內發揮功能。只有在隨著風浪生降的自然潮間帶中,它們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逆天而行往往傷財害命。只有順應自然法則,讓海岸地區恢復原有生機,它才能作為人類與大海之間的緩衝,並提供人們無比的娛樂功能與豐富的天然資源。

為了平衡文明發展與自然保護,早在1972年,美國國會便通過《海岸地區管理法》(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ct,CZMA),鼓勵濱海各州制定辦法「保存、維護、發展、甚至修復與培育美國海岸地區的自然資源,讓美國人民世世代代得以繼續擁有這一片海岸。」然而在執行上,各州成果優劣不一。職是之故,在重返飽受風災摧殘的海岸之前,我們必須檢討與調整過去的步伐。

不久之前,馬里蘭州甫要求某些生態脆弱地區的岸邊居民,其居住地必須離潮間地帶與濕地地區至少200呎。這個數字最近修正為300呎。在紐澤西州,1994年前便存在的任何建設都不獲准重建。但自從2013年1月州長克里斯‧克里斯提(Chris Christie)簽署了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推動的緊急法案,依據新修正的潛在水患地區,開始在水患區推動必要的興建、重建、重置及加高工程。

對我而言,這些依據CZMA的零星措施只會讓問題更嚴重。當我們沿海岸線自行劃定的勢力範圍不被大自然承認時,我們又何必花費力氣一州一州的看管這些海岸?再者,與其進行災後重建,為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同利益著想,與何不考慮留給大海更多的空間?

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選項。根據國家海洋與大氣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報告,管理海岸的相關單位多已體認到防止海岸侵蝕是不可能的任務,無止盡的維護工程不僅昂貴也缺乏效率。相反的,讓海岸地帶往內陸擴張,將所有建物拆除或搬遷至內陸,即所謂「計畫性撤退」,反而或許是個可行的策略。

目前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克莫(Andrew Cuomo)已經考慮採用這項「計畫性撤退」方案。克莫州長打算用該州珊蒂風災重建基金的部分款項,尋求易受損海岸的地主,以市價購得其資產。一旦取得,將閒置這些資產,或者保留作為休憩或保育之用。

海岸對人類來說,總是存在著特殊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每年有數以百萬的遊客到海邊遊玩。然而,大自然對於海岸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我們若不遵守,就會繼續受到自然的反撲。只要我們能給大自然一些的空間,大自然將我們一個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的美麗海岸,供我們遊憩其間,保護我們,並讓我們心靈獲得慰藉。

※ 本文原刊於巴爾的摩太陽報,同步刊載台灣溼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