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西南部 400年來首見鶴巢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英國西南部 400年來首見鶴巢

2013年05月01日
本報2013年5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報導,鍾友珊編譯,鄭鈺琳審校

照片來源:WWT英國「大鶴計畫」(Great Crane Project)計畫努力有成,暌違400年的灰鶴(common cranes)再度在英國安居落戶。

鶴是一種色彩繽紛的大型鳥類,牠們的求偶舞非常精彩,鳴叫聲聽起來像喇叭;由於濫捕及棲息濕地的乾涸,17世紀時鶴在英國絕種了。

2010年展開的「大鶴計畫」,目標是將這種重要的鳥類帶回牠的原棲地。這是第一次幼鳥在沒有野生同伴可當學習對象的情況下,嘗試築巢,因此不論成功與否,光是這種本能的展現,對該計劃都可算是重要的里程碑。

這些鳥兒是由「水鳥與溼地信託」(Wildfowl & Wetlands Trust,WWT)Slimbridge中心的鳥類飼育員養大的。工作人員裝扮成成鶴的樣子,一方面教導牠們如何生存,一方面又不致讓它們對人類失去警戒心。過去三年來,該計畫已陸續在薩默塞特郡平原區(Somerset Levels)野放幼鶴,並和當地的地主合作營造一個利於幼鶴生存的環境。

這批幼鳥有時會飛離薩默塞特,有四隻更飛到了Slimbridge的Severn河口,也就是牠們孵化的地點附近待下來;其中兩隻已在築巢,從濕地與野禽信託保護區的賞鳥小屋就可清楚觀察到。對鳥友來說,能夠近距離觀察築巢中的鶴,可說是絕無僅有的經驗。

這項計畫的合作伙伴包括濕地與野禽信託、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及Pensthorpe保育信託,主要贊助者是Virdor(Viridor Credits Environmental Company),這家經營資源回收的公司有著同樣的理念,希望讓這美麗的鳥兒回家。

打扮成「母鶴」教導幼鶴生存技巧的鳥類飼育員金表示:「美麗的鶴本是英國的象徵,卻因棲息的濕地乾涸和人類的濫捕而消失。不論這計畫最終是否會功虧一簣,光是看到牠們四百年來第一次在英國築巢,已經很令人感動。更感動的是,這些能築巢自立的鳥是我們教出來的─我感到一種『為娘的喜悅』!」

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懷特(Tony Whitehead)」說「真的很令人振奮,就算牠們最後沒能成功孵卵,至少已經有築巢的概念了!不論是對我們或對薩默塞特的鶴群來說,接下來幾年都是關鍵時刻,我自己也迫不及待看到第一批在野外孵化的鶴。同時也不要忘了,這件事不只對這些鳥有意義,而是代表了因計畫的努力,濕地的環境已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要是這些鳥真能回到野外生存繁衍,將大大肯定保育人士及農民為留住這種神奇的鳥兒所做的努力。」

飛到Slimbridge待下來的四隻是2010年「鶴學堂」的首批「畢業生」,一隻是雄的叫Monty,其他三隻是雌的,分別叫Chris、Sedge和Ruby。

這次看到的巢出自Monty和Chris之手,牠們也已經有交配行為。築巢無疑是個明智之舉,當地的啞天鵝(mute swans,即一般所說的白天鵝)一直試圖闖入牠們的「豪宅」。牠們倆也變得對Sedge和Rudgy不太友善,甚至會在Sedge靠近時攻擊她;這是不是和Monty去年也曾向Sedge表達傾慕有關?計畫即將觸及最有趣的未知領域:這四隻鳥並未從空中看過Slimbridge,為何會選擇飛到這裡而不是像其他同伴一樣待在薩默塞特?

這種行為以前很少發生,而這些鳥築巢時又剛好是在一個保育人士和大眾都可以近距離觀察的地點,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這些築巢的照片已引起媒體的注意,全國報紙和電台得知這些鳥兒回到英國,都感到驚奇不已。

鳥兒開始築巢,最開心的不只是牠們的「媽媽」金,還有「爸爸」濕地與野禽信託的復育組主任迪比(Roland Digby)。他聽到這個消息時剛從馬達加斯加參與馬達加斯加潛鴨的救援回來,隨即又要趕往俄國搶救琵嘴鷸。

【參考資料】

※ 本文原刊於台灣溼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