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生什麼?─ ─ 談生態友善農業(下) | 環境資訊中心

農村再生,生什麼?─ ─ 談生態友善農業(下)

2013年05月22日
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研究員)

※編案:上一篇提到農村環境的變遷,導致青壯人口外移,農村氛圍緩慢流失。而我們也忽略了農村生產環境原有的生態價值,但其實,生產兼顧生態可以做很多的事,以下讓我們來了解生態農業有哪些參考的指標及案例,一同友善我們的土地。

農業生態的復甦,需要一些參考的指標,以下提出四個方向供農村再生社區、農場及小農們參考!

壹、友善環境農法 找回田間生態

化學藥劑及各類合成化學肥料的控管是農場或小農進行友善環境農法的基礎,衍生出有機認證、秀明自然農法、MOA自然農法、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BD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綠生農法及依循傳統智慧耕種等環境友善農法,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此皆屬於友善環境農法。

友善環境農法是回復田間生態系最重要的關鍵及基礎,沒有此基礎,難以談田間生態系的回復。

平原地區因自然棲地快速縮減之際,友善農法、植被覆蓋較高的農田,在一些地方卻逐漸成為平地保育類野生物的庇護所。

築在水稻田裡的彩鷸巢柴棺龜

如在環境尚屬良好的田間,常可發現有保育類動物利用繁殖,如彩鷸為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生性相當害羞隱密,會利用水稻田生長期間前來築巢,但其會利用作物莖葉做為巢材,故易遭農夫破壞。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池塘、湖泊、溝渠及水田的柴棺龜,亦屬於II級保育類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族群並不大,屬半水棲性淡水龜,有機會出現在乾淨的水田或水溝旁。

這些生態現象若能觀察且記錄下來,並減少田間的干擾或迴避繁殖區,即是相當重要的生態保育工作。即使農地未必生態豐富,但其所提供的棲地價值並不亞於天然環境。

貢寮和禾米的綠色保育標章「貢寮.食蟹獴」為鼓勵農民及社區推廣田間重要生物保育,已由農委會及慈心基金會合作推行「綠色保育標章」,由慈心基金會訂定相關認證標準,讓兼顧友善生產和保育動物的農民或社區,得以申請農產品的綠色保育認證,讓更多人知道在地居民的用心。綠色保育標章也讓更多人「看見」在地的生態農業特色:如「官田.水雉」菱角/米、「坪林.翡翠樹蛙」茶、「貢寮.食蟹獴」米等。

台灣低海拔山區至平地地區因多已開發成建地,自然棲地稀少,有些物種便利用農地環境作為其棲息利用之地,與農地關係密切。故以下列舉幾種依賴農田環境之動物,可作為平地農地生態保育優先關切之物種:

中文名

保育等級

依賴環境

棲地特性和重要性

台灣低海拔至平地族群現況

農民感受與

可能原因

其他

水圳、水田

需要乾淨的溪流、溝渠或水田,水泥化和水質污染會造成其棲地消失。

分佈不普、數量較少

可食用,有獵捕壓力。

柴棺龜

II

水田、埤塘、水圳

偏好乾淨無污染的水田,水泥化和水質污染會造成其棲地消失。

分佈不普、數量較少

可食用,有獵捕壓力。

唐水蛇

II

水田、埤塘、水圳

需要乾淨無污染的水域環境,水泥化和水質污染會造成其棲地消失。

分佈侷限、數量稀少

一般會懼怕或不喜歡,因為對蛇類的恐懼,且本種有微毒

水蛇

III

水田、埤塘、水圳

需要乾淨無污染的水域環境,水泥化和水質污染會造成其棲地消失。

分佈不普、數量較少

一般會懼怕或不喜,因為對蛇類的恐懼,且本種有微毒

台北赤蛙

II

水田、埤塘

需要乾淨無污染的水域環境,偏好有水生植物的埤塘和水田,水泥化和水質污染會造成其棲地消失。

分佈侷限、數量稀少

彩鷸

II

水田

一般未受污染水田可生存,但須要較大面積或少人為干擾的草澤躲藏,習性隱密,夜間和繁殖期較容易發現。

分佈不普、數量尚可

可能不喜,因為在田間築巢可能影響周圍作物,且會利用作物當巢材

水雉

II

水田

一般未受污染水田可生存,但須要較大面積或少人為干擾的水田,偏好於密生浮葉植物的水田如菱角田繁殖。

分佈侷限、數量稀少

大田鱉

非保育類

埤塘、水田

需要乾淨無污染的水域環境,偏好有水生植物的埤塘和水田,水泥化和水質污染會造成其棲地消失。

分佈侷限、數量相當稀少

可能有採集壓力。

 
貳、農地綠籬 間接增加農作物授粉 
 
綠籬除了在有機農業規範中作為隔離外來汙染的重要條件,在農業生物多樣性中更是引進田間生物多樣性的要素。在單一作物區中要引進生物多樣性,需藉由建立多樣植群的邊緣環境或是綠籬,以提供昆蟲移動或散播的廊道。作物周圍邊緣的植群增加,天敵也會隨之增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

因此,花蓮農改場近年來發現,在不施用農藥的前提下,在農田旁種植一些綠籬,如馬利筋、扶桑和金露花,可吸引豐富的天敵前來棲息,其種類包含了瓢蟲、草蛉、蜘蛛、黃斑粗喙椿象、寄生蜂等,而花朵數多的植物則會吸引大量授粉昆蟲,間接幫助農田作物授粉,可達到增加授粉且提供天敵良好的棲息場所 。
 
而台灣綠籬的組成除了灌木外,多包含竹類及喬木,且多作為農戶的邊界及防風使用。有些則以較高的草本植物作為綠籬(如香茅、野薑花、月桃等)。
 
(i) 複層植栽:主要包含上層喬木及中層灌木/竹林,植物種類多,可提供極佳的防風及動物棲息功能。
(ii) 單層灌木/竹林:最為常見的綠籬類型,以朱槿、金露花、黃金榕或月橘等為主要組成,或是以竹類為主的竹籬。
(iii) 單層草本:以高草本為主而密植的綠籬,如檸檬香茅、野薑花、月桃等草本植物。
 
多樣的田間綠籬
 
但礙於大型農機具需要較大的作業面積以方便操作,且怕遮蔭,或是田埂及溝渠混凝土化等因素,農民多將綠籬、樹木移除。若能增加田間綠籬的營造,將有助於增加生產環境的微棲地,並作為緩衝綠帶,隔離農藥或空氣汙染、減少地表逕流導致的水土流失。而綠籬的種類、層次及設計等,是否有可能呼應及創造出社區在地生態或文化特色,是值得農村社區發現的。

参、田埂維持泥土或砌石結構

農地的田埂結構近年來因為農村人口老化、農耕機械化作業等原因,田埂改為混凝土構造。當田埂結構從原本的土堤或砌石結構轉成混凝土化後,原本長在田埂旁的植物消失,可供植物生長或動物(蛙類、爬蟲類等)利用的微棲地也愈來愈少。

混凝土化的田埂

但仍有許多農家保有泥土結構或砌石結構的傳統田埂,且不用除草劑,以保持草地植被,穩固田埂結構以防止土壤流失。
混凝土化的水圳及埤塘
八煙梯田:砌石田埂上長滿土馬騌
 
社區有沒有可能發揚傳承在地砌石田埂的砌石工法呢?或發現田埂上的特色植物呢?如金山的八煙水梯田,因當地山澗水量豐沛,霧氣長年迴繞,以安山岩為主的砌石田埂長滿了土馬騌,綠絨絨如地毯般,而成為八煙聚落的梯田景觀生態特色!

肆、水圳/埤塘護岸 有助水田生物多樣性

水圳或埤塘為農村農業灌溉來源,是農業地景的一大特色,也可說是農業生態最繽紛的搖籃,亦是台灣許多水生植物非常重要的生育地,也是多種原生淡水魚、鳥類、蛙類、烏龜繁殖利用之處。但為方便管理灌溉水,進行的混凝土化工程,封閉了動物繁殖空間及阻斷了魚類迴游連續性。
混凝土化的水圳及埤塘

過去諸多觀察及研究資料顯示,進行混凝土化、三面光後的水圳,兩岸植被清除乾淨,水圳生物多樣性明顯降低,其垂直落差易造成兩生類及爬蟲類進入後難以上岸等問題。埤塘亦面臨混凝土化後導致的濱岸植被消失,導致蜻蜓等水生動物可利用的環境愈來愈少,生物多樣性降低許多。而水圳或埤塘兩旁植栽除了可以穩定水體溫度以及提供水中生物遮蔭、藏匿以及避免光害之外,更可提供水域內生物之食物來源。越多層次、多樣的原生濱水植被將可提供更多樣的微棲地利用型式,相對地就會吸引更多的物種過來使用。
 
草溝及具樹林的土岸埤塘
 
在日本,水田生態系是相當受重視!水田是多種淡水魚類(如泥鰍、鯰魚)及蛙類的產卵場,動物會從河川進入到灌排水路,再進入到水田中產卵,幼體便在水田中成長,成體再便沿著灌排水路回至河川中棲息。因此,確保「河川、灌排水路、水田」之間的連續性,減少回溯的障礙,是維持水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因此,日本有一些試驗研究,嘗試找出河川、灌溉水路及水田間的回溯障礙,設法解決障礙,觀察魚類是否會再回來水田裡進行繁殖。

而社區方面,也可利用以下幾個問題點來思考:早期是否有見過魚兒進來水田產卵?水圳裡曾經看過哪些魚類(特別是原生淡水魚)?對於水圳或埤塘邊的植被如何管理?針對水域裡的動植物有哪些利用方式?

友善農業 從吃開始吧!

友善農業議題的興起,讓愈來愈多人知道可以從「吃」這個極簡單的事,就可以來愛護我們的土地、支持台灣農業!而農村再生的生態保育工作,除了將自然野地保護好之外,更可藉由與人類飲食相當親近的農地開始!因此本文鼓勵農村社區可以從增加社區友善農地、營造特色綠籬、保護田間重要生物、維持土質或砌石田埂/水圳構造等開始,都是可發展的方向。
 
而農村再生社區若面臨想推動生態工作卻不知如何開始,建議農村社區也可以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思考生態現況,掌握社區環境議題或生態資源特色後,再提出相關的實施策略、擬訂相關計畫:
 

生態基本思考項目

現況檢核

藍綠帶土地使用情形

是否有農地變建地趨勢、草生荒地開發、埤塘消失、藍綠帶連續廊道破碎等問題?(「藍帶」指水體,舉凡河川、溪流、湖泊、海岸等水系均含括在內,而「綠帶」,亦即公園綠地之泛稱。)

友善農業環境

  • ž田間是否有進行友善環境之管理?
  • ž田間是否有保育類或指標性動物利用?
  • ž是否具土質或砌石護岸的埤塘/水圳?
  • ž田間是否具有樹木、綠籬或樹林?
  • ž是否具有特色之田埂/坡坎?
  • ž是否有田埂或水圳埤塘混凝土化趨勢?
  • ž是否有化學農藥普遍使用、農藥中毒的問題?
  • ž田間大樹或綠籬與以往相較有愈來愈少的趨勢?

外來種入侵

  • ž是否知道社區內有哪些強勢的外來種生物?
  • ž是否有該外來物種已危害到本土生態系或農作物之情形?
  • ž園藝、綠美化是否以種植原生植物為主?

生物資源

是否有保育類動物、珍稀植物或具有特殊價值之生物資源及其棲地/生育地?

天然環境

  • ž是否有天然的森林或水域環境?
  • ž是否正面臨環境威脅、是否擬定相關的保護或教育方案?

傳統生態智慧保存及傳承

  • ž是否知道當地鄉野植物的特殊民俗用途(如編織、建築、料     理食用、治療藥用等)?
  • 是否保存當地特殊品系之作物或種子?
  • 是否還保留當地傳統的農耕方式及工具?
  • 是否進行傳承教育之工作?

生態資源認識及環境教育

  • ž是否熟悉當地現今生態資源?
  • ž是否瞭解早期農村生態?
  • ž是否有培養社區調查或解說人才?
  • ž是否有推展社區的環境教育工作?

環境保護措施

是否已針對上述相關的環境議題或生態資源特色進行相關的實施策略或擬訂相關計畫?

以上每個問題,都可以讓社區居民自行評估、瞭解社區環境現況及清楚「我們還可以朝這些方面努力!」其中,生態友善農業的推動,不僅有機會成為社區的特色農產、改善及提供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更是傳統生態智慧、在地品種保存、環境教育及食育的重要場域。

創造農業生產中的生態及人文價值,也等於創造青年人返鄉的機會!水保局自民國101年起推動「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試辦計畫」,鼓勵青年人回鄉服務及從事農村再生及農事工作,為農村注入新活力。而生態友善農業即包含農業生產、行銷、社區生產與生態環境改善、社區產業活化及文化保存等工作,是提供有志返鄉的青年,學習農業並發揮所長的一大方向!

(本文友善農業四個方向主要引自水土保持局委託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辦理之「農村生態基礎指標監測示範暨植生營造推廣計畫」) (2012年) (系列報導2/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