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象鼻蟲:人類的阻力?助力?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外來象鼻蟲:人類的阻力?助力?

2013年06月04日
作者:李鍾旻

※編按:上週我們提到外來種「捲葉高手──香蕉挵蝶」,其幼蟲捲曲香蕉葉片,並以芭蕉科的香蕉、芭蕉等植物為食,進而曾一度危害本土香蕉數量。本週將會提及另一外來種,牠也喜歡香蕉,牠是哪種昆蟲?對香蕉的威脅又是什麼?而是否外來物種都一定會破壞環境生態?一定要趕盡殺絕?讓我們來看看本週專欄即見分曉。

象鼻蟲因頭部口吻處特化,細長有如大象鼻子般,因此被稱作「象鼻蟲」。不僅外表特異,象鼻蟲家族還有一個特點,那便是牠們的種類數目居於動物界之冠,世界上已知的種類至少上萬種。

香蕉假莖象鼻蟲,李鍾旻 攝影。

大多數象鼻蟲以植物為食,為植食性甲蟲。由於象鼻蟲幼蟲蛀食植物的莖,或以穀類、植物組織為食,許多種類因而成為重要的農業害蟲;部分個體更藉交通運輸或其他途徑擴散到產地以外的地區,成為外來物種。原產歐洲的苜蓿象鼻蟲(Hypera postica)在1904年時便被發現入侵美國,更於1982年時移入日本,為危害苜蓿的知名害蟲。

異國甲蟲成害蟲

台灣也有不少外來種象鼻蟲。約在1909~1911年隨新加坡引進之香蕉植株入侵的香蕉假莖象鼻蟲(Odoiporus longicollis)便是種常見的外來害蟲之一。該象鼻蟲成蟲產卵於香蕉莖部中,幼蟲便以植株組織為食,進而影響其生理。香蕉假莖象鼻蟲曾於1953~1955年間重挫台灣香蕉產業;據說在1955年時,政府為防除此種象鼻蟲,在台中地區一年收購的量達2700公斤之多。將近同一時期,另一種原產東南亞,名為香蕉球莖象鼻蟲(Cosmopolites sordidus)的種類亦進入台灣,其幼蟲蛀食香蕉球莖,同樣為重要的經濟害蟲。

水稻田中也有外國象鼻蟲的蹤跡。水稻水象鼻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原產美國,於1990年三月時在台灣北部地區被發現;被認為疑似入侵日本後再從日本入侵台灣。水稻水象鼻蟲危害水稻葉、根等部位,曾造成台灣北部稻田龐大損失。

用對「蟲」,小兵立大功!

雖然外來種可能經由貿易夾帶意外登陸,成為干擾當地環境的入侵者,不過也有人為刻意引入,用於生物防治的種類。一些國家即曾藉由引進象鼻蟲來改善環境問題。

人厭槐葉蘋,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tim-waters/94296755/,作者:Tim Waters,此圖符合CC授權使用。人厭槐葉蘋(Salvinia molesta)是一種自1939年起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水生植物。由於人厭槐葉蘋在新的環境中缺乏天敵,且這種植物能以營養方式快速繁殖,入侵的族群常過度增生造成河道阻塞、產生優養化問題,進而造成生態系瓦解。其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在非洲、東南亞、大洋洲等地均非常嚴重。於是人類盼能引進槐葉蘋在自然環境中的天敵生物,採以外來種防治另一種外來種的方法,抑制這些龐大失控的植物族群。

槐象鼻蟲(Cyrtobagous salviniae)是一種食性專一,以人厭槐葉蘋為食,分布於人厭槐葉蘋原產地巴西的甲蟲。在槐象鼻蟲被引進非洲、亞洲及太平洋後,逐漸改善了河道的問題,成為生物防治的主力。甚至,為害特別嚴重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曾因槐葉萍氾濫被迫棄村,而槐象鼻蟲的引入則使得村落得以重建。

相似的例子,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名列世界百大入侵植物,在世界各國危害嚴重,有相當驚人的生命力及繁殖力。泰國為了防治布袋蓮,引進了布袋蓮象鼻蟲(Neochetina ecihhorniae)及普吉象鼻蟲(Neochetina bruchi)這兩種象鼻蟲,並有效控制這些入侵植物的族群。

益蟲?害蟲?人類貼標籤

外來種雖可能造成生態危機,但也有為了環境的目的,用於控制另一群入侵生物的用途。看來,外來種象鼻蟲究竟是好、是壞,端看牠們與人類生存的利害牽扯。牠們對人類而言,有破壞莊稼的禍源,也有生物防治的幫手。

除了象鼻蟲,生物防治的例子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上並有許多案例。然而,關於這些被蓄意引進,作為生物防治用途的動物,其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如何,是否有任何後遺症,則是應審慎評估、持續探討的課題。儘管人為引進的外來種,短期內不一定會影響當地生態環境,但若管理不當,也許可能成為另一個橫行國內外的入侵物種,衍生後續問題。

※經過以上介紹,我們知道外來種並非都有害,許多往往是人類定義下的結論;世界上每一種生物在其原始棲地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及生存之道,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也才會因此而豐富,而外來種的防治應該從源頭管理,才能防止造成人類經濟上的損失及降低對本土物種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