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類尼古丁殺蟲劑 使蜂群消失死亡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新類尼古丁殺蟲劑 使蜂群消失死亡

2013年06月17日
摘錄自2013年6月17日新頭殼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內外均廣泛使用的類尼古丁農藥殺蟲劑被蜜蜂攝取後,就算殺蟲劑濃度低,也會使得蜂巢箱裡的蜜蜂死亡、蜂群消失,出現類似「蜂群崩壞症候群(CCD)」的現象。這項實驗結果由日本金澤大學的山田敏郎教授領導的團隊17日發表。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17日的報導,山田教授指出,「就算是蜜蜂不會立刻死亡的殺蟲劑濃度,吃了含殺蟲劑的餌食後,蜜蜂的歸巢本能失靈,造成蜂群崩壞。為了避免造成養蜂的影響,應該開始減少使用類尼古丁的菸鹼系農藥。另一方面農藥製造商則表示否定的見解,認為「科學上的證據仍未明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發現最初是由台灣獨步全球提出!根據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恩誠2012年11月14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的研究成果,即已破解全球蜜蜂面臨消失危機的原因。台大研究團隊獨步全球,率先證實了一種專門用來殺蟲的農藥「益達胺」,蜜蜂一接觸就會產生中毒反應,而在外頭採蜜的工蜂身上沾了農藥,回到蜂巢哺育幼蟲時,幼蟲也會受到農藥感染,長大之後變笨了!甚至一飛出巢就迷航,找不到回家的路。也因此讓蜂群數量大量銳減。

楊恩誠教授從2008年即已著手研究〈非致死劑量益達胺影響蜜蜂工蜂嗅覺行為〉;益達胺為類尼古丁的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殺蟲劑,係模仿尼古丁化學結構、作用於神經細胞之新型殺蟲劑,在市場上用為環境害蟲防治。

而根據環保署永續發展室的國際環保動態資訊計畫引述自英國《Greenwisebusiness》網於2013年1月16日報導,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研究發現,可尼丁(clothianidin)、益達胺(imidacloprid)及賽速安(thiamethoxam)等三種新類尼古丁殺蟲劑(neonicotinoid)對蜜蜂、蜂群有害。英國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oE)認為此發現是決定性的,顯示neonicotinoid與蜜蜂健康衰減之有「明顯關連」。

就2011年論,英國蜜蜂數量是25年前的一半,蜜蜂是75%植物授粉的媒介,若無牠們英國食物價格恐將劇烈上揚。學者指出,如果蜜蜂數量持續以現有的方式衰減,農人恐怕得花18億英鎊於作物人工授粉上,成本將轉嫁至消費者身上。EFSA的研究檢視蜜蜂對這些殺蟲劑暴露的三種可能途徑:經由花粉及花蜜、種植前處理所產生的灰塵及植物泌液,發現對任何途徑而言,只有少數幾種情況殺蟲劑不會對蜂群造成危害。

根據路透社新聞照片的說明,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於上(5)月27日發表聲明,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生產的農藥芬普尼(fipronil)「在用來作為玉米種子處理時,為蜜蜂帶來劇烈的危害。」特別是透過飛塵浮土的方式散播。歐盟4月禁止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3種殺蟲劑使用2年,因為擔心這些殺蟲劑將會嚴重危害蜂群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