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庭園因為種了幾棵愛換裝的雀榕,一直頗受來訪觀眾的側目。如果你曾仔細觀察,注意到每年大約4月前後、9月初左右及12月底,這幾棵雀榕都可能在庭園的舞台上,落葉展新裝走秀一趟,是否你已讓這免費的看秀權利打瞌睡了好幾年?
深入探索植物落葉內部變化,之前葉柄基部(圖8)會先形成離層區(zone),並在近莖的這一面形成保護層(protective layer),靠外先形成的稱為初生保護層,靠內的後形成稱為次生保護層,落葉的時候,葉柄和莖剝離的組織位置稱為剝離層(separation layer)。雀榕的落葉現象,由其葉柄的組織變化可見成熟葉的離層區形成後,在近葉腋處的組織開始疏鬆,細胞間隙擴大,裂隙形成,直到有效的機械力量使其葉片脫落,此時初生保護層已形成,即葉痕表面,在葉痕內形成次生保護層(圖9)。
植物的落葉現象是一種週期性的景觀轉變,大部分的人對楓紅層層,植物秋天落葉的習性耳熟能詳,這一類植物在秋天落葉後即以光禿的樹枝過冬,一年有一季休眠時期。然而亞熱帶或熱帶溫暖地區的植物,並沒有寒冬惡劣的氣候需以休眠方式停止一季的生長,所以春天落葉者,都在發新芽前,以汰舊換新的方式,促使前一年生長的葉片在短時間內全部落光,雀榕、欖仁、洋紫荊、水茄冬…等,都是屬於春天落葉型的植物。雀榕更勝一籌,一年中除了春天落葉,台灣中南部生長的雀榕還可能增加一次以上的落葉機會,也就是增加抽芽次數。因為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植物生長競爭時,抽芽次數增加即枝條伸長機會增高,樹葉在鄰近樹種的上方競爭光線的機會又更高了,所以雀榕換裝是別具意義的,不是奢侈愛美的表現。
【文章連載】■愛換裝的雀榕 (上) (下)
資料來源:《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