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角的福隆至鹽寮這段約3公里長的金黃色沙灘,主要來自雙溪河上游的坪林溪與牡丹溪沖積下來的泥砂砂質沈澱而來,質地以石英砂為主。每年夏季的南風和冬季的東北季風,讓砂子隨著沿岸的海流在這片3公里長的海岸邊循環旅行,年復一年上演著精采的「漂砂之旅」戲碼。每當夏季颱風來臨時,在強勁的南風吹拂下,風浪形成的沿岸流就把砂從福隆端往澳底方向的石碇溪口送去,讓福隆端的沙灘短暫的流失;到了冬季,東北角盛行的東北季風,又將沿岸流的漂砂再推回內陸,沿著福隆岸邊一直延伸到鹽寮,形成狹長的沙灘。自從石碇溪口的核四碼頭興建後,「突堤效應」發威,漂砂被長長的海堤阻隔不再循環,使得這片沙灘逐年縮小,連名聲響亮的福隆砂雕季也淪落到砂量不足,需從外地運砂來補。
什麼是「突堤效應」?舉個當地最明顯的例子。澳底至和美間頗具盛名的金砂灣,早期也是一片小而美的沙灘,大約在1994年因擴建和美漁港,金砂灣的砂子隨著海流飄進了漁港海堤內,原本隨季節流動的漂砂,被突出的海堤阻隔在港內,砂子進的去出不來形成淤積,但沿岸洋流每天繼續流,漸漸的也掏空了金砂灣美麗的沙灘。而花大錢擴建的港口還沒正式啟用,淤砂已經堆得比碼頭還要高,這就是「突堤效應」造成的結果。現在若改口說擴建的不是漁港而是砂石場,不知情的人可能還信以為真。就這樣,花了大錢建一個淤砂的廢港,也毀了金砂灣的沙灘,金砂灣變成名不符實的歷史地名。
龍門沙灘位於福隆至鹽寮這段約3公里長的黃金沙灘中段,原本在福隆和鹽寮的觀光盛名夾殺下,遊客罕至,反而保留了天然樣貌,也讓濱海砂岸的動植物生態一直得以保存。
但最近怪手和砂石車卻異常的頻繁出入在龍門沙灘,工程告示牌標示的「養灘計畫」,合理化了砂石車運來一車車傾倒在龍門沙灘上的「砂」,這些「砂」哪裡來的?據說是 來自福隆某個新開發的觀光飯店預定地。一般老百姓都被教育到在國家級的風景保護區內撿走一顆石頭、搬離一塊漂流木、或情不自禁摘下一朵花送女朋友都是違法的,甚至溜狗時家裡的狗不小心吃了一口保護區的草,都需要承受多少道德良知的譴責,連世居在這裡的當地居民想要修繕屋舍都得受制於層層疊疊的法規,何以觀光飯店和其他有的沒的設施說蓋就蓋,顯得輕而易舉?
回到「砂」這個問題,龍門沙灘因為這個養灘工程,讓原本賞心悅目的沙灘硬生生地多了兩堵「砂堤」,突兀的切割海濱植物與沙灘和諧的漸層生態線。這些砂堤上的「砂」外觀上和龍門沙灘上的砂並無差別,但仔細觸摸一下,顆粒卻細小很多,有點像磨碎了的泥土,觸感粉粉的。上周天兔颱風帶來的狂風豪雨,果然讓這些「砂」現出了原形,這些來自外地的「砂」裡面,不但夾雜了瓦礫石塊,雨水沖刷後更形成了深色泥流的痕跡,不禁讓人懷疑這是「養灘」?還是「傾倒廢土」?「養灘」跟「傾倒廢土」只是認知上的差異而已,若用「養灘」來包裝,這麼一來公部門和財團都解套了,合作無間的兩者,真QNMD配合的天衣無縫。(註:QNMD是什麼?去搜尋一下...)
核四的存廢爭議牽動著全台灣人民的眼皮,龍門沙灘雖然是觀光人煙罕至的鳥地方,偶爾還是有機車人會三不五時來關心的。
剛寫了封圖文並茂的mail給交通部觀光局謝局長、以及東北角國家風景管理處許處長,很好奇官員們會如何回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