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設計好不好 從路死動物找答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道路設計好不好 從路死動物找答案

2013年10月09日
本報2013年10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道路開發頻繁,每平方公里的道路長度及汽機車數量,高居全球前3名。道路開發以及運具使用,方便了人們,卻增加野生動物死亡的機會。由農委會特生中心主持的臉書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2年多來,號召全民科學家,持續不輟的紀錄、回報野生動物路死資料,至今累積7500筆資料,為台灣道路設計提供了體檢的依據。

透過路死個體的紀錄,探討台灣道路設計的問題。(攝影:陳秀晴)

透過路死個體的紀錄,探討台灣道路設計的問題。(攝影:陳秀晴)

紀錄路殺:了解道路設計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雖然國內有一部《野生動物保育法》,範定不得無故殺害野生動物,不過路邊死亡的野生動物到底是「意外」(不需有人負責),還是「交通事故」(有肇禍兇手),卻乏人問津。這兩年來,透過路殺社的成立,有望解開謎題。

農田道路旁成群死亡的麻雀,屍身完整,路殺社員將之記錄張貼在臉書上,死亡原因呼之欲出,不脫與農藥有關。不過路殺社的成立重點不在追查出個別的肇禍者,而是朝道路設計系統面的方向來尋求解答,路殺社管理員林德恩表示,未來將根據累積的資料分析,針對幾個常見路死個體的「熱點」,提出解決策略。

路殺(Road kill)一般都認為與車禍有關,其實透過路死個體的觀察,關切野生動物「非自然死亡」的因素,才是路殺調查的關鍵。林德恩也是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組的研究人員,他將網友上傳的資料,分為兩種:「路殺」是指因車禍死亡的個體;「路死個體」則指任何死在路邊的個體,可能是病死、被人打死、中毒、被天敵攻擊等原因致死;以此檢視道路設計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道路設計不良可能是指車速過高、在野生動物棲地開路、直接造成的重金屬、污水、噪音污染,或引入產業間接造成的衝突與毒殺;或因馬路讓疾病擴散等。

集合3000人拍路殺

遭路殺的馬卡道澤蟹,地點:高雄中山大學宿舍旁。

遭路殺的馬卡道澤蟹,地點:高雄中山大學宿舍旁。

路殺社從2011年8月成立,至今2年多,3,000多位社員加入,讓林德恩有點意外,「一般預期認為明星物種,鳥、蝶的粉絲頁會比較受歡迎;死掉的動物大部分人覺得可怕。」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加入,而且持續提供資訊,累積7,500筆、2,000件以上標本,社團也從原先兩棲、爬蟲類路死調查,擴大到「兩棲、爬蟲、鳥、哺乳動物以及陸生蟹類」等,也因這段歷史,兩爬類(兩棲、爬蟲類合稱)累積的筆數居冠,共有4500筆,占了6成。

兩爬類一向都是路死大宗,以蛇為例,晚上才出現,體長長、行動緩慢,再加上民眾看到是蛇有刻意輾斃的傾向,不像對待其他動物會閃避。

目前累積資料第二多的分類為鳥類,約1300筆,林德恩認為這數字應該是低估,因為根據高速公路總局的報告,鳥類路死的數量遠高於此。

一年來的資料初步得出,不同道路型態以及區域類型,路死動物的種類也不同。例如,高速公路通常都是高架式道路,對於鳥類的衝擊較大。而平地、淺山以及高山,路死動物也有不同。都會區以鼠類、麻雀、燕子、蟾蜍等常見的動物為主。

除了路殺社努力累績的資料,林德恩期待未來能結合國內幾個路殺調查資料庫,呈顯更完整的路殺現況。

提供野生動物流行病學基礎資料

這些平常累積的基礎功,在此波狂犬病疫情正好派上用場。林德恩說,在疫情未爆發前,資料庫裡即紀錄了100多筆鼬獾資料,除了車禍,有很多不明原因;而在民眾寄來的撿體中,16件有3隻證實帶有狂犬病毒。

野生動物流行病學就是靠持續不輟的紀錄,路殺社正好可銜接。「雖然新聞報導熱度很快消散,但防疫需要長久監測,這時這群公民科學家便十分重要。」林德恩說,不但是狂犬病疫情,還有犬瘟病這類野生動物流行病學監測,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記取路死教訓  標本成教材

此外為了協助物種鑑定,並保存這些不幸死亡的野生動物,讓其後續發揮最大有效價值,路殺社同步推動民眾協助撿拾路死動物,並將撿體寄至特生中心,做成標本典藏,提供給學術研究、教學或展示之用,以減少因學術研究所需而造成的活體犧牲。

2年來,特生中心收到2000件個體,爬行類居多,鳥、哺乳類也越來越多,收到之後,由不同類群專家進行辨識,食肉目動物遺體則會檢驗有無疾病;一些較完整的撿體,就可製成標本。

路殺之前種種平等

路殺社剛成立,回報的路死資料,較多是不常見的動物,這曾使資料庫出現偏差現象。林德恩解釋,對於具有生物專業背景的人,若不是發現稀有動物,很難吸引他拿出相機拍照,這種自動篩選機制,使得資料庫反而稀有的動物路死資料較多。

黑鳶食用路殺鳥類。(攝影:王麗菊)

黑鳶食用路殺鳥類。攝影:王麗菊

隨著社團人數增加,更多登山客、單車族、家庭主婦、學生族群的加入,他們對於物種的認識不多,不會篩選物種,反而較能忠實呈現一般現象,讓常見動物(老鼠、麻雀、蟾蜍等)的死亡得以呈顯。

這些民眾也稱為公民科學家,透過他們的努力,目前路死數量前20名,都有常見的物種。

同步大調查  路殺面貌更完整

路殺調查分兩種型態,一種是常態性,讓網友隨機通報;另一則為每一季的「同步大調查」,在指定的日期中(2周內),在特定(依據舊有資料分析歸納出來的需關注的路段)或自行規劃(自家附近選擇5-30公里以內,一天內透過騎車、步行可及)的路段,走過一次,看到任何死於馬路邊的動物都要記錄,不需特別判斷死因。

除了平常隨機收集的資料,每一季同步大調查更能累積資料的重要方式,在同步大調查中,任何物種都不會被忽略。

這些資料累積到明年滿3年,將進行相關的分析,找出初步的問題以及區域,建議解決的策略,並尋找路殺熱點周邊社區合作,讓改善措施切實而有成效。轉化為生態解說,環境教育的力量。

2013年秋季同步大調查已於7日展開,連續兩周,民眾來不及跟上這波調查,仍可隨機拍下路死個體或撿拾遺體寄給特生中心,特生中心可負擔郵資。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