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吃得太急,又吃得太飽。生活如是,過得太快,也塞得太滿,忘了留兩分的位置停下來。」「2012,我們選擇在日常中,放進土壤的空隙…」「將老天贈予的米,取名為『好好吃飯』,想誠心回敬天地,感謝祂讓我們豐收,種出自己的美好食物。希望大家細細品嚐,裡面有我們,生活的味道。」
這是從台北市移居到花蓮的歐陽夢芝和男友黃兆瑩,對他們這兩年多來務農生活的描述。
文青種田不靠浪漫,耕種勞動
誠品書店,堪稱是台灣文青的最大聚集地;暱稱「歐陽」和「小瑩」的歐陽夢芝與黃兆瑩,原本就在這人人稱羨的書店中工作,負責企劃、策展。
「不久前,剛好才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放著好的日子不過,來過這種辛苦的生活?』」小瑩說,但「什麼叫做好日子?」
回憶過往在台北的日子,每天早上十點鐘上班,總是賴床到9點半最後一刻起床,穿著光鮮趕著進公司,然後一整天待在有空調、恆溫的辦公室上班;外面是冷、是熱,刮風、下雨還是曬著大太陽,現在是中午還是傍晚,完全沒感覺;晚上下了班,和朋友約看電影、聊天、吃宵夜,到三更半夜才睡覺,過著好像很自在、很文青的生活,但其實沒有關照到自己與生活周遭,想的、生活圍繞的都是工作,「這種日子活久了,還蠻累的。」
「到了花蓮,我可以直接感覺到空氣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做為一個人原本的能耐與能力,」小瑩說,現在他們吃得很簡單,收入不像以前工作那麼多,「但是我現在賺的每一分錢,我很確定,它們都是值得的。」以前對外在的條件要求很多,現在在花蓮以自然農法種田,「你不可能以你的付出,就要求這塊田,一定要有對等的回饋。」
「文青種田不靠浪漫,他們辛苦的不只是耕種勞動,收入不足得尋找額外工作,還得安慰不時捎來擔心的家人。」小瑩和歐陽的朋友這樣形容他們。
學習種田,感受空氣與環境的變化
有幾天午後,雲層變厚,日頭隱沒在雲的背面,我們總是學著感覺風和雲的流動,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下雨的機率。「不會啦!你看風往那兒吹,等一下這片雲走了,就可以再曬了!」「可後面緊接著是一片烏雲耶~~你確定嗎?要不要收了?」來回掙扎猶豫著。這樣的討論總感覺自己像是有經驗的農人,為此沾沾自喜,但其實都是賭,和老天爺賭下一場艷陽。
小瑩說,因為學習種田、學著當一個農夫,也讓他學到很多事情看得比較淡一些,但是這樣的體力、勞動生活,讓他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心靈的感知,更擴大延伸,對於空氣與環境的變化,感受更是明顯。「你沒有辦法預知就是明天要施肥,因為萬一明天下雨,田土怕踩、你就不可能明天去施肥啊!」
到花蓮生活,一開始是歐陽先來。5年多前,因為剛好有朋友嫁到花蓮,她第一次到花蓮暫居,到咖啡館工作、幫當地雜誌寫稿;回台北繼續工作一年後,歐陽還是想到花蓮生活,這次,她說服男友一起來。家人擔心他們就此定居在花蓮、擔心他們將來回台北要去哪找到原來條件的工作,當然不贊成。
移居花蓮,小瑩說,主要是想到花蓮生活,一開始並不是為了當農夫而來。到花蓮後,歐陽鼓勵小瑩參加吳水雲老師的「農法學堂」,課程結束後,剛好有一塊農地要出租,小瑩和前一期的學長兩人一起承租下來,開始他們的農村生活。到目前為止,他們一共種了三期稻米,種植面積從原來兩個人一起耕種1.5甲地,現在擴大到3甲多一點。
因為是從學農開始種稻,小瑩他們每一期種的稻米,種別都不太一樣。最近這一期稻作,他們一共種了四種:花蓮21號、台中秈10號和台農秈22號,以及俗稱日本天皇米的吉野一號。
小瑩種稻的多樣性,和他至今的職業生涯與個性,有很多雷同處。現年42歲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琉璃工坊學做琉璃,後來當過廣告的執行製作、獨立製片、誠品書店的活動企劃,現在學著當農夫。「我從來不覺得非得要怎麼樣不可,」小瑩說,「只要好玩、沒有碰過的東西、老闆願意給我機會嘗試,都可以做啊。」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我笑了,帶點驕傲。這是我們第一次自己曬榖,第一次把自己丟入一和二期的農忙中,從頭到尾,完完整整。老天爺給了我們大半個月的艷陽,也丟給我們颱風和大雨的考驗。皮膚鍍上了令人艷羨的巧克力色,三十公斤裝的榖子搬了又搬,榖芒的刺癢受了又受,汗斑長了退了又長了……。雖不足稱道,但腦海忽然浮現「自食其力」這四個字──這是我第一次完全理解並吞嚥下這個字眼。還變態的帶著興奮感。
歐陽和小瑩,面對未來,都沒有太大的野心與很明確的規劃。歐陽說,她想要過自給自足的生活,除了幫忙小瑩種稻的農務外,她一直希望可以在現在租來的房子後院種菜,但農忙生活,總讓她疏於照顧園子裡的菜,另外,「希望可以有能力去買一些必要的農具、真空包裝機」。
對於生活的物質享受,沒有太多渴望,但朋友與顧客的支持,讓歐陽覺得,必須將田間的狀況照顧得更好、將米的品質與穩定性維持得更好。她說,因為被鼓勵、被需要,讓她覺得要做得更多、更好,才能回報與滿足消費者對他們的支持。
小瑩談到未來,就和他平日與歐陽的工作分工一樣,他給自己的要求與目標是:同樣採取自然農法的其他農夫,一甲地平均能種出多少產量的稻米與品質,他希望自己可以趕上前人的腳步,「目前似乎還沒有完全抓到訣竅。」他也沒有要持續擴大種植面積的打算,希望以一個人、搭配最少必須的機具,能夠做到的面積就好,「人生剛好就好。」他另外還希望和歐陽兩個人,好好的穩定生活。
彎腰生活,平淡如實
每個月第三周的周末假日,歐陽和小瑩會北上到目前位於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的彎腰市集擺攤。歐陽忙著在攤子前招呼客人、回答顧客的詢問,小瑩忙著在後頭打包、貼標籤,兩人的分工應對,節奏配合得很好。這個月北上擺攤,所有的米、米布丁、糙米茶全部都銷售一空。
以前當上班族,對應的是人、是工作、是老闆、是公司;現在種田,對應的是作物、良心、萬物和天地。好像更艱難了,但是人不可能勝天,所以只能更努力、更謙卑、更樂觀,肌肉和心態,也將更堅韌,更柔軟。
毅然決然拋下台北的典型文青生活,到後山花蓮務農,小瑩說,每次有朋友說很羨慕他們現在的生活,「我都勸他們,那就趁年輕,現在搬到花蓮來啊!」
有別於不少人,總計劃在職場退休後,要到後山的花蓮、台東,買一塊地、蓋一棟房子,清閒地過退休養老生活;在後山生活3年的小瑩說,其實花蓮並不適合退休生活。他很務實地分析,當你老了、退休了,需要的是便捷的交通、完整的醫療照護,這些在花蓮都還辦不到,因此最適合到後山生活的是年輕人,「想來、就趁年輕。 」
只是走路,只是曬榖,生活如是,日復一日,平淡如實。
※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