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百年紀念】華萊士──不朽的科學與人文思想家(二)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逝世百年紀念】華萊士──不朽的科學與人文思想家(二)

2013年11月10日
作者:金恆鑣(前林試所所長、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圖片來源:華萊士基金會

編按:因為家貧,華萊士年紀輕輕就得打工賺錢。資源缺乏的青少年時期,華萊士如何在困境中立下目標,為自己奠定科學基礎,進入專業殿堂,最終踏上南美洲自助探險旅途。讓我們隨著金恆鑣老師的文字,看百年前年僅13歲的華萊士,如何為自己開拓人生。

踏入社會[1837-1847]:
學習工藝,勤於自修與廣泛閱讀,觀察自然

在倫敦時,除了打工賺錢,其他時間裡華萊士常以看書或是聽演講打發日子。這時候他正式接觸到下階層的成人世界。每天入耳的是滿口粗話,看到的是粗魯的動作。華萊士目睹了與勞工的辛苦不相襯的微薄收入、子女疏於管教而無法成器,因此終身貧困等現象。自從他聽了社會學家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的社會正義與照顧貧民的「人道主義」演講後,心中便埋下了為平民奮鬥的種子。

過一年他又去投靠大哥威廉。此後6年半時間跟隨長兄威廉從事土地測量的工作,培養使用科技方法處理問題。16歲時他到大哥的朋友威廉.馬修斯(William Matthews)處,學理修理鐘錶與珠寶。因為從事測量工作,讓他對地景之學有更深入的認識。在測量工作中他目睹地主欺壓佃農。這些由有錢有地有勢的人所制定的法律,罔顧「人人有使用土地」的基本人權,這對他日後所提出之「土地國有化」想法,有著極大的啟發與影響。

此時,他勤於自習測量學、繪圖法、機械學、數學、建築與設計、農業化學等學問,對博物學(尤其是植物學、地質學、天文學)也深感興趣。

當時工業革命之風正熾,全英成立許多機械學院,鄰近的京斯頓機械學院(the Kingston Mechanics Institute)於1841年成立。當時年僅18歲的華萊士洋洋灑灑地寫了5頁的文章,提出自己對管理此學院的最佳策略,並羅列名著與學刊之名,建議該學院要購置,他寫道:「因為知識即力量」。基於對於地質學的知識,他強力建議有系統的研究「地球史與地球的演育」。

1843年5月父親湯姆士.華萊士去世,家裡頓失支柱。又逢姊姊芬妮因其開設的小學關閉而失業,正在待業中,母親瑪莉則外出幫傭。天無絕人之路,當時正值有學校需要教授製圖學、繪圖學與測量學的教師,他在面試之後接受萊斯特專科學校(Leicester Collegiate School)的教職,教繪圖學、測量學、英文、數學,年薪30或40英磅。他也趁這段時間自習幾何學、三角學等數學,並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廣讀博物學的經典著作。

他接觸許多熱帶南美洲的知識,尤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的《南美洲旅行見聞錄》(Personal Narrative of Travels to the Equinoctial Regions of America, 1871)對他一生的生涯規畫影響甚鉅。

1844年是華萊士的博物學生涯極為重要的一年。他認識了比他小兩歲的亨利.沃爾特.貝慈(Henry Walter Bates, 1825-1892)。貝慈當時熱衷蒐集甲蟲標本,而且也是小有名氣的業餘昆蟲學家。華萊士也因此開始著迷於採集、保存與分類生物標本,這個興趣成為了他日後環遊海外採集標本的契機,並最終成為了他終身的職志。

在萊斯特,他首次見識到催眠術並大為驚訝。後來又親眼目睹幾場催眠術的表演,甚至親自體驗全身或任何肢體有僵硬或暫時失去知覺的奇事。他對這種異常體驗深感困惑與無法理解。這個經驗加上後來的際遇,使他對唯靈論(spiritualism)有了一番獨到見解。

22歲(1845年)時,大哥威廉因搭乘三等露天夜車而受了寒,隨即因傷及呼吸道,轉成肺炎而病逝,得年36歲。華萊士與小弟約翰趕赴尼思(Neath)奔喪。他在當年的復活節辭去教職,專心處理威廉的後事,並擔下了威廉的測量事業,接下許多測量鐵路路線的工作。當時的日工資為兩基尼金幣(guinea),加管吃管住。他在年底繳出報告後便在尼思住下。這段期間,母親、約翰與赫伯特兩兄弟也相繼搬來尼思,而姊姊芬妮則遠在美國。

這段期間他也在機械學學院教授基礎科學,同時也是當地斯旺西(Swansea)博物館的館員。在4月號的《動物學者學刊》(Zoologist, 1847),華萊士發表了一則研究短訊〈尼思近郊捕獲的束帶斑金龜〉(Capture of Trichius fasciatus near Neath),並致函感謝亨利.貝慈的協肋。

華萊士讀了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用匿名發表的《宇宙自然史拾遺》(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1844),驚覺到「物種形成」的新看法:一物種在自然定律下,可以演變(transmutation)成另一物種的觀點。人也是一個物種,或許也會依自然定律發生物種演變。

1847年,華萊士隨姊姊芬妮到法國一趟,讓他大開眼界。他不想繼續待在一個小地方採集昆蟲。他希望貝慈幫他選定一個「科」,並針對其仔細研究「物種起源原理」。3年下來,華萊士從非專業的昆蟲蒐集者,逐漸進入專業的殿堂。

他抽空從事博物學研究,為博物館收藏標本,並與貝慈常有書信來往。當他讀了威廉.愛德華茲(William H. Edwards, 1822-1929)的《亞馬遜河探源之旅》(A Voyage Up the River Amazon, 1847)後,心中打定主意要遠征美洲作自助探險之旅,他也約了貝慈一同前往。

華萊士帶著測量鐵路所賺取的一百英磅,買了工具、裝備與船票,剩餘一點錢得撐到販售昆蟲標本得到的收入。貝慈家境富裕,雖然他的父親不大贊成他去南美洲,但也預支了旅費與採集費。兩個年青人的熱帶探險採集之旅,靠著自己的勇氣與熱情,各自開闢出一條專業大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