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07月05日
作者:楊憲宏
10年前一粒貢丸賣5元,10年後的今天一粒貢丸還是5元。品質有差別嗎?有的,許多消費者抱怨,貢丸已經失去昔日的風味。
從前的貢丸是精肉去膜去筋後精打細製做成,當年約5元,可以成就出這樣的高品質;經過10年通貨膨脹,今天的5元已無法反映這種高品質的成本。所以一名畜產專家說:「貢丸裏精肉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豬皮。」貢丸需要彈性,豬皮剛好可以提供這種特性。
摻了豬皮的貢丸不但咬勁、風味大不如從前,而且豬皮所含的膠質是屬於人體無法利用的蛋白質,因此在營養方面也大不如從前。
臺灣地區的許多消費產品,都有類似貢丸的故事。許多人懷念過去的食品風味絕美。經濟轉好後的社會,為什麼發生了品質、風味、營養反而走下坡的異常現象呢?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消費者本身在生活品味方面,還沒有學會如何去珍惜高品質、尊重高品質,甚至「感謝」高品質,並願意用較高的價格來支持高品質。
生產者在推出高品質的產品屢遭挫敗之後,只好在成本上動手腳。廠商絕不敢提高一點價格,但為了生存,只有從品質節節下降來求得平衡。
過去曾經有一家速食麵公司有感於產品含鹽太多,有害消費者健康,推出低鹽速食麵,結果,市場馬上消退,這家公司只好打消這種有益大眾健康產品的生產計畫。
這些例子都指出了,消費者在生活富裕之後,物質生活充足了,可是品味卻沒有進步。
每個分項的問題雖小,但是整個消費市場累積起來的話,衝擊影響就很大,甚至可能成為整個社會能否繼續進步的重要決定因素。
水餃館裏出現下腳肉,貢九成了「豬皮丸」,說明我們的經濟在進步,生活素質卻在下降。這是十分值得檢討的問題。在謀求解決之道前,也許也該自問一聲:「我們的品味在那裏?」
原載民國74年7月5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