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第二海淡廠 環評要求漏水率低於10%、建立差別水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馬公第二海淡廠 環評要求漏水率低於10%、建立差別水價

2014年02月17日
本報2014年2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由於觀光客人數大增,澎湖面臨缺水危機,由自來水公司所提出的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計畫,在17日的環評初審會議獲得建議通過的結果,但環評小組所提出的附帶要求,包括了將漏水率降到10%、建立差別水價等,讓水公司認為具有頗高的難度。

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初審簡報資料馬公第一海水淡化廠才在2012年7月正式營運供水,自來水公司隨即於又提出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的興建計畫,第一期工程將產水4000CMD(立方米/每日),第二期6000CMD,預計要在2018年開始營運。

觀光盛行、用水量也飆升 澎湖再提海水淡化廠計畫

我國於1995年起陸續於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興建海水淡化廠,以解決離島地區枯水期缺水問題,另台電公司也為核三廠電廠用水,於1989年興建蒸汽壓縮式海淡廠。

自來水公司表示,由於澎湖地區觀光興盛,遊客人數倍增也增加了用水量的需求,且澎湖地區的降雨量大幅減少,造成了供水缺口擴大。又因為需要防止地下水與土壤鹽化,而需執行地下水減輪抽,因此有開發海水淡化廠的必要。

馬公地區的水資源供需分析

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的預定地將位在烏崁,分兩期開發。第一期面積35384.2平方公尺,第二期為14220.2平方公尺。第一期預定將產水4000CMD,在2017年12月完成,可滿足至2021年的用水需求。第二期則將待行政院核定,水公司透露,其實目前其實暫無需求,但澎湖縣政府在1996年的計畫中提出10000CMD的需求,水公司也在考量完整建地不意取得的狀況下,一次購置建設10000CMD,以利未來可能的擴廠需求。

關於淡化後產生的鹵水,水公司提出一廠的數據與中山大學教授于嘉順的鹵水擴散模擬,指出就算日後二廠同時進行多點排放出鹽度51PSU的鹵水,對鄰近海域的影響也不至於明顯,最大影響濃度為35.73PSU,與背景值34.38PSU相差不大,水公司表示,此影響甚至不比過融冰等自然現象。

「不可無限成長用水」 環委出難題 要漏水率降至10%、差別水價

審查委員於上回審查及書面意見中質疑是否過份密集建設耗能海水淡化廠,有忽視節水、減漏、再生水利用等效率化管理的嫌疑,對此,自來水公司除了表示將會加強宣導節水外,也做出解釋。

自來水公司表示,目前全國的漏水率平均為19.5%左右,以此次所在的馬公系統為例,自2009年到2012年,花了3.38億施作10104公尺的汰換管線工程,已經將漏水率由22.57降至21.06%,總共下降了1.51%,更預估在2022年時達到5%的減漏成果,但水公司認為,這點緩不濟急,仍需與海淡廠興建並行。而再生水的部分,則受限於目前法規不允許再生水與人體接觸,亦不得使用在農業與民生用途,只能用在食品業之外的工業用途上,對其民生用水需求的缺口助益不大。同時為了避免地下水鹽化的狀況更加惡化,水公司也將展開減輪抽地下水的方式來涵養地下水。

馬公地區的水源統計,以海水淡化最高

雖然到場的澎湖縣政府表示「有水才有發展。」對澎湖之前遭遇隔日供水、夜間減壓等限水的不便大吐苦水,更強調澎湖的自治法規中,已經積極要求新建屋舍成為低碳建築並做水回收等,但是澎湖缺水問題的確就是其發展困境,「要投資者必須自籌水源,對澎湖來說是不可能的」。

「不可以無限制的成長用水量。」主席簡連貴等環評委員認為水公司與澎縣府應該認真面對20內年澎湖即會面臨的缺水問題,而非讓用水需求無限制的成長,委員歐陽嶠暉更指出「應該使用者付費,觀光客的用水需求,不該由全國來買單。」因此,他們雖然建議大會通過此案,但也提出條件,要求水公司承諾做到四項:達成10%漏水率、制訂差別水價、再提出替代方案與省水節水的宣傳與教育。

這些要求對自來水公司而言頗為困難,自來水公司表示,目前全國的水價是統一的,在這既定的國家政策下,若要針對澎湖地區的旅館業者有不同的計價,恐怕將引發爭論,但水公司也表示,但若能修改全國的水費結構,他們也樂見其成。至於將如何將漏水率降至10%,水公司則無法明確提出。目前水公司的減漏措施,除了2009年到2012年的10公里輸水管線汰換外,尚有2014到2022年的分區計量管網建置等工程,但預估完成後漏水率只可降低5%。

至於替代方案,目前水公司提出污水回收、再生水利用與尖山電廠的溫排水等方案,卻在提出的同時又表示其實並不可行。馬公污水下水道目前處於規劃階段,土地徵收、廠房建置等都還沒譜,再生水利用的相關法令也還在草創階段,水權、水質與水量等都還沒有明確規範。而澎湖推動低碳島後,用電將由海底電纜提供,尖山電廠將轉為備用,也不會有穩定的溫排水量可提供。對此,環評委員建議,既然這三案都不可行,那麼水公司應該另外尋找規模較小但可行的替代方案才是。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