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後 政府怎麼做? 台大公共論壇邀各界商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看見台灣》後 政府怎麼做? 台大公共論壇邀各界商討

2014年02月25日
本報2014年2月25日台北訊,林睿妤報導

台大公共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討論(攝影:黃鈺翔)台大24日舉辦公共論壇,邀請導演齊柏林演講,並邀請各方專家學者與會,延續《看見台灣》電影的感動。

論壇中重申台灣山地不應過度開發,也提出政府需積極作為。然而治理方式怎麼做才對,除了整合產官學界,也要更多民眾參與議題。

看見台灣使得清境地區民宿業者備受討論。齊柏林表示,《看見台灣》並非為了控訴業者,山坡地過度開發也不只在清境,電影初衷是記錄台灣美麗與哀愁的面貌,希望透過影片讓大家思考,是時候做出改變。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指出,近20年山區崩塌情形嚴重,台灣山坡地的環境容受度早已飽和,應立即停止開發。昆蟲系教授楊平世表示,近年研究山區經營混農林業的可能性,初步結果顯示部分山區並不適合發展,建議現今輔導山區農民走向小型有機生產。楊平世也說,過去政策使得台灣山坡地過度開發,如今政府不應開放新承租山地,更要評估危險的已承租山地,是否有回收可能。

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近期將建立資料庫,計算台灣各地的土地容受力,針對不同災害等級改變土地利用,檢討國土規劃,未來也將在都會區進行防災型都市更新。然而長久的環境問題需要政府跨部會整合,頗是不易。

陳文茜表示,環境問題盤根錯節,最終只有政府有能力全面推動結構改變,政府責無旁貸應有正確作為,而督促政府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公民素質。陳文茜舉台北市垃圾不落地政策初期推動不佳為例,市政府後來將重點放在教育中小學學生,結果學生回家後影響家長,使得政策順利執行。陳文茜建議民眾應培養自己的觀點,獨立思考,而媒體也應擔負社會責任,針對事件做不同角度的全面報導,如都更案,除了拆遷戶的觀點,也應著墨政府都更不得不為的理由。

環品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指出,過去台灣國土治理思維只看原則上可否開發,再看有沒有例外,這樣簡單而不符合時代需求的制度需要改善,謝英士建議實現環境正義不能只靠政府,需要多方參與。內政部長李鴻源也表示政府需要聽見更多聲音,建議台大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與公民意識,甚至成立各領域的智囊團,未來由學生提供施政建議。

森林所碩士生詹孟浚回應李鴻源建議學術需回饋社會,指出政策規範應結合研究,以水土保持為例,須了解地區發生災害背後的因素,重新審視水土保持規範是否合宜。詹孟浚也指出,森林水土保持功能有其極限,天然森林在風災後也可能崩塌,決定哪些山區地方必須退耕造林值得更多研究。這樣才不會在決策上都只有政治、經濟考量,到最後不具說服力而窒礙難行,原地打轉。

此次台大公共論壇開啟產官學界對話空間,各方建議雲集,最終邀請與會者分享希望未來20年後台灣是什麼樣貌,陳文茜表示,希望未來交給下一代的是比較不殘破的台灣,而謝英士表示,希望政府部會改組是成功轉型的第一步。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