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林業本一家 三大理由鬩牆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農業、林業本一家 三大理由鬩牆

【農林誓不兩立?】系列外電報導之1

2014年04月07日
本報2014年4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翁雅如編譯,古國廷審校
※ 編按:全世界陸地約有30%的面積由森林覆蓋,近16億人口依其維生。然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報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損失約520萬公頃森林,其面積相當於1.4個台灣!另據研究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80%的森林砍伐起因於農業。是甚麼樣的原因,使森林與農業處在天秤的兩端,那農業與林業是否能共存共榮?接下來共3篇系列報導,將帶領讀者進一步探討農林議題。

長久以來,森林雖被視為「免費空間」,但卻提供具經濟價值的產品、減緩氣候變遷,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此外更供給世界上最貧苦地區中,數十億人口所需的收入、食物和藥品。

全球決策者明知道森林資源珍貴,又為何在規劃開發時,往往忽略森林環境對我們社會的正面貢獻?國際森林研究中心主任(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Peter Holmgren,提出了三個可能原因。

原因一:農林相關部門權責太零散


國際森林研究中心主任 Peter Holmgren。 圖片來源:CIFOR

森林和農業一直密不可分,一般人會以為,國家官員和其他管理森林及農務的機關單位之間,應該會密切溝通討論可行的解決辦法。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討論到土地利用規劃時,我們往往會發現政府各機關之間,根本沒有站在相同立場規劃。最負面的證明就是剷除林地來開闢農地,在你閱讀這句話的同時,就有大約4公頃的林地剷除作為農地使用。

原因二:長久以來,低估了森林和土地價值

森林和土地的價值長久都被低估了,這點在我們估算森林提供的服務價值時就可感受到。研究指出全世界有10億人口靠森林資源維生,森林為鄉村貧苦居民提供1/5的收入。

可是這樣的事實卻很少被企業或是政府在安排規劃時列入考慮。林地往往視為「荒地」或是「免費用地」,經常因為農業或基礎建設所需,遭到草率剷除。但這麼做不只未妥善評估自然資源價值,同時也會忽略剷除森林所帶來的惡果。

原因三:各級政府政策既不同步,權責歸屬又劃分不清

地方政策往往與國家政策不同步,國家政策又沒辦法跟上國際趨勢,而國際倡議木材認證或環境公約,又沒有考量在地現況和當地利害關係人。在許多國家中,土地所有權又太過模糊不清,無法清楚界定森林的使用權歸屬,這樣的管理真空情況,讓過度開發的行為無法可管。

但事實上農業、林業並非天秤的兩端,若能整體規劃則有多重益處,更可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問題,下一篇文章會進一步說明。(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