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鰻魚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消失的鰻魚

2014年04月13日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忠峰

鰻魚,是種神秘而特殊的野生動物,當牠來到你的餐桌前,曾經漂流了3000公里的旅程,因為討海人的竭力捕撈、養殖場的培育,最後才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近40年來,鰻魚的數量減少了95%,在我們還來不及揭開牠的神秘面紗前,是否就將面對鰻魚消失的危機?

近40年來鰻魚數量減少了95%

每當秋冬交替,東北季風吹起,一波波鰻魚苗,隨著海潮往河海交界游動,宜蘭的海岸邊,也開始熱鬧起來。許許多多逐鰻苗而居的討海人,在河口搭起帳篷,開始長達四個月的捕鰻生活。

有人說,鰻苗是窮人的年終獎金,小小的鰻苗,一直是討海人眼中的白金。夜晚宜蘭壯圍的海岸邊,數不清的身影,正拖著手拉網,在潮水中來來回回緩步移動,用身體對抗海浪洶湧的力道。走累了,漁民就上岸,在微弱燈光下,尋尋覓覓那細小而透明的戰利品。

台灣主要的野生鰻魚,有鱸鰻和日本鰻,其中最具經濟價值,也是沿海居民主要捕撈的,是日本鰻(俗稱白鰻)。牠是一種降海洄游魚類,成熟的鰻魚生活在淡水中,產卵時會降海回到遙遠的出生地,距離台灣3000公里外,馬里亞納海溝西側的海域。

鰻魚的發育階段,從卵開始,到柳葉鰻、鰻線、黃鰻、銀鰻,最後降海產卵結束一生,生活史橫跨海洋與陸地,洄游範圍長達5000公里,可說是生物演化上的奇蹟。

鰻魚洄游範圍長達五千公里

鰻魚卵孵化後,會轉變為葉片般的柳葉鰻,順著北赤道洋流與黑潮一路漂送、成長,經過六個月才終於來到台灣、中國與日本沿岸,再變態成為玻璃鰻,也就是我們在河口看到的鰻線。宜蘭海岸因為地形和水溫合適,是全台灣日本鰻鰻苗數量最多的地方,佔總量的40%。

捕撈鰻苗的方式,除了最辛苦的手拖網,還有架在河口的定置漁網,以及竹筏或漁船捕撈等等。在宜蘭河口捕鰻苗30多年的阿輝伯,回想起年輕時候,鰻苗是論斤賣,多到可以餵鴨,和現在相比,真是天差地遠。

40年來,日本鰻跟美洲鰻、歐洲鰻一樣,資源量急速下降,近十年來的數量,只有最高時期的5%。前兩年鰻苗面臨枯竭,價格暴漲,鰻苗最高價,一尾突破200元。不過今年鰻苗數量突然回升,價格又下跌。台大漁科所教授韓玉山認為,從長期趨勢來看,這只是曇花一現。

鰻魚減少與過漁有直接關係

鰻魚資源減少與過漁有直接關係,其中漁船捕撈對鰻苗資源的影響最大。大部分的鰻苗,還沒機會上岸,就已經被外海一排排漁船搜括一空,細密的漁網大小通吃,加速近海魚源的枯竭。

跟宜蘭相比,西海岸的捕鰻場景,顯得寥落許多。每年冬天,陳敏靈夫婦在大甲溪出海口的河床上,架起一座座定置漁網,陳敏靈笑說,捕鰻苗是跟老天爺賭博的行業,而這一賭,就是30多年。

前兩年鰻苗數量跌到谷底,定置網的成本有去無回,好不容易今年鰻苗數量回升,陳敏靈夫婦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上游工廠不配合,污染變本加厲。大甲溪上游有砂石廠、紙漿廠等等,這幾年廢水問題越來越嚴重。今年鰻苗數量增加,卻因為河水太污濁,窒息死亡。

深夜裡,陳敏靈在混濁的河水中工作,他費力地收網,因為紙漿廠的廢水,讓漁網塗了一層厚厚的纖維,因為孔隙被阻塞,一個冬天漁網倒了三次。陳敏靈向台中市環保局檢舉,環保局人員卻說,紙廠排放污水合法,甚至說漁網上的東西不是紙漿,而是地底產生的菌類。

大甲溪廢水問題嚴重

河川環境惡化,是鰻魚消失的另一個根本原因,不但衝擊許多在河口討生活的漁民,也影響下游的養殖產業。鰻魚養殖在台灣有50年以上的歷史,其中九成外銷日本,只有一成左右內銷。在1980年代,台灣是日本鰻魚市場最大的供應者,鰻魚養殖曾經為台灣賺取巨額外匯,卻也付出了環境與生態上的成本。

鰻苗的捕獲量深深影響產業的生存,這兩年因為鰻苗價格飆漲,漁民基於成本考量,不再買進鰻苗。原本養鰻的魚塭,這幾年不是荒廢,就是改養別的魚種,養殖池裡剩下的,大都是3、4年的老鰻。

鰻魚是所有養殖魚類中,唯一需要完全倚賴野生苗的魚種,直到現在,仍沒辦法在人工養殖環境下自然成熟。2003年,日本研究單位第一次成功繁殖出鰻魚苗,但一尾鰻苗的人工繁殖成本,高達台幣33萬,無法商業化。鹿港鰻魚養殖業者黃先生認為,鰻魚養殖倚靠野生鰻苗的生存,產業如果要永續經營,養殖業者應該為鰻魚的復育,負起一些責任。

鰻魚養殖目前仍倚賴野生苗

事實上,為了復育鰻魚,政府部門從1976年開始進行種鰻放流工作,30多年來放流日本鰻約50次,超過十萬尾,卻沒有明顯成效,這些放流的鰻魚,究竟去了哪裡?在河川中能夠生存嗎?

東部的宜蘭河、西部的鳳山溪與高屏溪,是這幾年做鰻魚增值放流的主要河川。韓玉山與學生在放流的鰻魚身上,加裝無線電發報器,每個月都沿著宜蘭河而上,追蹤鰻魚的移動路徑。韓玉山指出,鰻魚復育除了放流之外,棲息地的保護,是牠們能否生存的關鍵。相較於其他河川,宜蘭的河水量穩定、水草豐富,對鰻魚來說,是比較友善的棲息環境。

即使像宜蘭河這樣環境比較優良的河川,野生鰻魚也已經非常稀少。過去放流的鰻魚,常常進了漁人的網子。去年10月,宜蘭縣公告全縣河川禁止捕撈8公分以上的鰻魚,漁業署也希望沿海縣市能夠挑一條次級以上河川,做禁捕規範,目前總共有15個縣市、19條河川,納入系統。

野生鰻魚已經非常稀少

台灣另一種重要的鰻魚,是鱸鰻,屬於熱帶品種,喜歡棲息在高山瀑布間。2009年,政府將鱸鰻從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名單上除名,雖然目前在數量上比白鰻多,但因為棲息地的破壞,鱸鰻在主要溪流中,也幾乎絕跡。

由於漁民在捕撈白鰻鰻苗的同時,常常將鱸鰻苗棄置在岸邊,宜蘭縣政府今年向漁民收購6000尾鱸鰻苗,在宜蘭防疫所短暫培育。經過3個月的育成,數千尾鱸鰻與白鰻,在蘇澳武荖坑的新城溪進行放流,重回河川自然生長。放流同時也必須替鰻魚營造一個更適合的環境,新城溪上游的攔砂壩,設置了新的魚梯,讓鰻魚與其他魚類,能夠洄游上溯。

在新城溪進行復育流放

在鰻苗捕撈的管理上,漁業署在去年對白鰻苗捕撈的時間,做了限制,每年11月1日到隔年2月底,是可以採捕的時間,對於捕撈量最大的漁船,要求業者要先登記,並做捕撈量的記錄。然而鰻苗盛產期本來就集中在11月到隔年2月,大部分漁民都說,這樣的限制對他們沒有影響,有規定跟沒規定差不多。

日本在去年2月,已經將日本鰻列入「瀕臨滅絕物種」的紅色名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考慮將日本鰻列入瀕危物種。綠色和平组織認為,因應國際保育趨勢,政府對鰻魚資源的保育,要更積極。

直到今天,鰻魚的生態還有太多難以解開的謎題,牠蘊藏著河流,也蘊藏著深海的秘密。這種跟人類既親近,卻又神祕的魚類,需要我們用更珍惜的態度去保護,讓鰻魚能夠世世代代地繁衍,傳遞海與陸之間,那深不可測的訊息。

對鰻魚的保育要更積極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