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大趨勢下的地方永續經營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全球化大趨勢下的地方永續經營

2002年03月19日
作者:李永展

2002年已悄悄過了第二個月,伴隨著的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卻一波波以令人無法忽視的驚人之姿,迅速而強烈地來襲。日前最具指標意義的挺扁大將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宣布調整其營運佈局,所屬船隻改弦易幟,為的是搶佔大陸市場,此舉一出立即引發各界譁然,台灣的經濟防線再度潰退。然在此之前與之後,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彼長我消的經濟態勢,似乎早已成為不可改變的大勢所趨。問題在於我們準備以怎樣的姿態因應?



在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之下,企業資本受制於市場經濟邏輯的強度遠大於國界籓離,國家的概念與實體雖難以規範要求資本的選擇,但正因為如此,國家負有更艱鉅的任務,來避免跨國界資本流通所導致的空洞化危機與社會崩解。全球化是各種過程的複合,其影響是斷裂,也是統一;它創造了新的分層形式,而且往往在不同的地區或地方產生相反的結果。全球化影響可能摧毀行為的本土情境,但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們會對這些情境進行反思性重組,全球化一詞的使用,在各地反而導致了「對地方的重新強調」,於是「全球地方化」也似乎成為因應全球化衝擊的解方。



就地方永續經營的層面來反思全球地方化,自1990年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均曾以不同的名稱提出空間規劃與社區營造相關政策,例如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營建署的「創造台灣城鄉風貌計畫」、商業司的「形象商圈計畫」、農委會的「建設富麗農漁村計畫」、及台北市政府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等。就某個角度而言,這些計畫實乃肩負著促進地方化的過程,以豐富地方化的內涵與基底,強化回應全球化衝擊的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十餘年來這些每年數百億的計畫投入,或許的確捲動了地方的活力,但卻未能發展出更深刻具有獨特性、貼近性與主體性的地方架構,地方社區經營呈現單點分佈,見不到線的聯繫,更遑論網狀的串連。其結果,一方面導致個別社區的孤立處境,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單一與均質化的窘境。



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台灣必需有的準備不僅僅是經濟模式與產業結構的轉型,更重要的是,過去所累積了的環境資源的破壞以及地方發展的失衡等問題,在地方發展的困境如高失業率、地方稅收的減少、地方人口的外流等,在環境空間發展的困境,由於過去不加限制的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衝擊,使得原本的「好山好水」,如今全成「窮山惡水」,嚴重威脅到我們的生存空間。我們必須認清的是,台灣已經沒有低工資、低環境成本與低社會成本的條件,惟有將地方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用全球化的邏輯以各種方式重新編寫,重新推上世界市場,才可能抵擋住全球化大洪流的衝擊,也才有可能保有台灣地方的特色。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政府及民眾必須促成一個自我辯證的可能,藉由強調「地方根源」及「本土認同」來對抗「西方印象和價值觀」的全球化現象;藉由「地方分權」及「區域治理」來對抗國際組織或跨國規模的統治權能之集中;藉由「社區主義」來對抗全球化帶來的更抽象的疏離感,而這些必須從計畫的落實開始,從善用每一分投入開始。新年度的預算才正要開始執行,行政部門也正廣徵各種地方經營的計畫或推動方案,如何將「全球地方化」的認知,轉化成具體可操作的計畫準則或行動策略,實為全球化大趨勢下達到地方永續經營應有的務實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