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
2020-05-27 09:59
梅雨季節,淹水連連,高雄民眾第一次注意到馬路旁一根紅白色的柱狀物體,連當地里長也不清楚用途,有人以為是「量身高」用,一問才知是「自動淹水感測器」。事實上,淹水感測器遍佈全台1000多個地點,是水利署第一時間掌握積水情報的利器。
...
2020-01-14 09:40
2019年10月底,重量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不積極減碳,2050年的台灣將有200萬人面臨高度淹水風險!但我國減碳政策始終成效不彰,進度條卡卡。中研院社會所執行「邁向低碳社會的行...
2020-01-03 13:51
2019年結束了,根據氣象局統計,去年的台灣年均溫為24.56度,不僅較前(2018)年升高0.34度,也創下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暖化不僅是冬天變得溫暖,引發的極端氣候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在...
2019-08-12 09:54
莫拉克風災十周年,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設立「希望.未來-莫拉克風災紀念館」今天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主持揭幕。他說,風災讓人學會用謙卑面對自然,勉大家有正確防災觀念。
十年前的莫拉克風災被喻為世紀水患,三天約3000毫米的強降雨挾帶土石流...
2018-12-06 10:15
台電推動南台灣首座防災型微電網,鎖定桃源區常因風災斷電成為孤島,將斥資800萬元建置防災型微電網,一旦風災致電桿斷掉,透過綠能發電、電池儲能,讓災區供電可達14天,預計明年底完工。
台電智慧電網南部展示場5日於鳳山區營業處揭幕,以高雄...
2018-06-12 19:10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方大會(CBD-COP10),各國為挽救此前10年未能達成的保育目標,積極訂定下一個10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並加入了具體的「愛知目標」,要求各國據以修正並提出更新的「國...
2018-02-08 12:03
你知道災害發生時,距離最近的避難場所在哪裡嗎?面對複合式災難,比如地震、急降雨造成通訊與道路中斷時,又該往哪裡「逃」?雖然各縣市都有防災APP,但以防通訊中斷,事先做好準備才能更快前往最近的避難處所!
平時先準備 以防通訊...
2018-02-07 17:43
下一場災害永遠無法預期,準備永遠不嫌少。防災軟體百百款,哪個比較好用?本報特別請到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校園防災專家、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監事、《愛的生存遊戲》共同作者單信瑜,優先推薦三款首選APP——「KNY台灣天氣.地震速報」、「安全...
2018-02-07 17:11
花蓮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許多人已經透過臉書跟親友們報平安。不過,如果網路或手機訊號中斷,那該怎麼辦呢?
花蓮6日晚上11時50分發生芮氏規模6.0強震,造成雲門翠堤大樓等建物倒塌。圖片轉載自消防署。
手機跟網路成...
2017-07-07 10:04
這二天日本九州豪雨造成災情,媒體報導「50萬人」被迫疏散,這個數字是如何得來的呢?
其實,嚴格說來,這個數字其實是已發布「避難指示」及「避難勸告」區域內的居民人數。
而「避難指示」及「避難勸告」係由各都道府縣所發布,由於各地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