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彩一生】海中獨角獸:一角鯨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鯨彩一生】海中獨角獸:一角鯨

2015年07月21日
作者:蔡政修(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生)

在故事裡或是神話想像中,常常有一個大家不陌生的角色──獨角獸,像馬一樣的動物,但是頭上卻長著一隻仰天長嘯的角。而在海中,這樣不可思議的生物卻是真實的存在著!

1758年,創立了現今生物分類學基礎的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給了這海中獨角獸一個貼切的名字:Monodon monoceros。mono 是「一個」的意思,odon則為「牙齒」,而ceros有「角」的含義;這3個詞都是希臘文,拼法為monos、odous和keras。

因此看名字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海中獨角獸的外觀為有著一隻長長的「角」,這個角其實是「牙齒」,這個牙齒和鹿、犀牛或是大家也不陌生的三角龍的「角」不一樣。目前中文普遍稱呼這個海中獨角獸為:一角鯨。

聚集的一角鯨。圖片取自Wilson et al.(2014)
聚集的一角鯨。圖片取自Wilson et al.(2014)

一角鯨都有這麼「一隻角」嗎?

一般來說,一角鯨的長角只有在雄鯨才看得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在野外辨識雌雄個體。但是,也如生物世界裡美妙的「多樣性」一樣,並沒有一個完美的準則可以適用在一角鯨角的發育及出現。有些雄性一角鯨儘管到了成年還是沒有長出角,而有些雌性個體也有長角。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雄性或是雌性個體,這個長長的角通常都是從左邊的牙齒長出來的,而不是像神話中的獨角獸一樣是立在正中間。有趣的是,有些雄性的一角鯨個體不只長出左邊的角,連右邊的角也會長出來而變成「兩角鯨」!

「兩角鯨」的頭骨。圖片取自Clark, J. W.(1871)
「兩角鯨」的頭骨。圖片取自Clark, J. W.(1871)

另外,會從嘴巴中長出如此長的牙齒並不會很罕見,像是電影《冰原歷險記》中生活在冰河時期的猛瑪象:曼尼(Manny),就有著長出嘴巴外的牙齒(在化石紀錄裡,台灣也曾經有猛瑪象!)。曼尼的牙齒外型是彎鉤狀,有著平滑的表面;而一角鯨的為筆直長矛狀,但是表面是粗糙的,因為一角鯨的角是螺旋式增長,所以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有著螺紋的溝槽。

從牙齒生長位置判斷其類型

一角鯨的「角」和曼尼的象牙最大的差異是他們是不同的牙齒所發育而成的。鯨魚、大象和我們人一樣,都是哺乳動物,而普遍來說,哺乳動物的牙齒有4種不同的牙齒:門齒(incisor)、犬齒(canine)、前臼齒(premolar)和臼齒(molar)。讀者可以用舌頭環繞一圈感受自己牙齒形狀的「多樣性」,或拿起鏡子看看自己嘴巴內不同牙齒形狀。

這4種牙齒常常會因為不同的哺乳動物家族史,而演變出迥然不同的形態,哺乳動物的牙齒或牙齒化石常常可以幫助古生物學家鑑定物種及進一步推斷其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這4種牙齒也會由頭骨中的其中兩塊生長出來(拔牙時我們可以感覺到牙齒是非常堅固地鑲在頭骨中),門齒是鑲在前顎骨(premaxilla)內,而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都是鑲在上顎骨(maxilla)中。

所以不論牙齒在不同的哺乳動物中長得再如何奇形怪狀,只要知道牙齒是從前顎骨或是上顎骨中長出來,就可以判斷該牙齒為何種牙齒;但是像犬齒、前臼齒或是臼齒,因為不同家族的演化歷史,需要其他的方式及證據才能進一步區分。另外,在有些類群中,因為牙齒的演化歷史已經歷了極大改變,所以不一定可以用這幾種牙齒類型來分類。

一角鯨的「角」是犬齒

曼尼(猛瑪象)長長的象牙就是從前顎骨中發育出來的,所以曼尼的象牙為門齒,而一角鯨的「角」先前有一些研究則認為是從門齒發育而來的,但紐威亞(Martin T. Nweeia)等人於2012年在解剖學記錄期刊The Anatomical Record檢視了大量的一角鯨頭骨(131個頭骨)並包含了他們生長發育的資料,清楚的指出一角鯨的「角」是犬齒,也就是從上顎骨中長出來的!

一角鯨在不包含「角」的成體體長雄性約在420公分,雌性約360公分,而角最長可達到250公分!人類發現一角鯨如此離奇的長角後,便想要瞭解到底角在一角鯨的生活中佔扮演什麼樣的其功能及作用。

對於「角」的功用曾有許多想法及猜測提出:傳遞聲音、調節體溫、控制游泳前進時的方向、幫助呼吸、獵捕或發現食物、對抗捕食者(像是虎鯨)、海底挖洞、打破海面的浮冰、角靠在在冰上休息、同種之間為獲得交配機會的打架武器等。

2014年,紐威亞的團隊在解剖學記錄期刊The Anatomical Record中進一步的從各種不同角度:解剖、形態、組織、神經生理、遺傳和食性等來探索一角鯨的「角」扮演了什麼角色,結果指出角具有感官功能!

一角鯨的「角」的解剖圖。圖片取自Nweeia(2014)
一角鯨的「角」的解剖圖。圖片取自Nweeia(2014)

雖然這樣的結果並不會太令人意外,因為人類或是其他的哺乳動物的牙齒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感官的功能(如感受溫度的差異),而這也是首次從實驗及多方面的證據來支持一角鯨的「角」也是一種感官器官──感受生活環境中海水或淡水鹽度的變化。

另外,一角鯨和大家在屏東海生館看到的小白鯨具有相當近的血緣關係,兩種都被歸類在一角鯨科(Monodontidae),也是一角鯨科中現生的唯一兩物種。

雖然這兩物種目前都只分佈在高緯度的區域,但就如水族缸裡的白鯨記中提到白鯨曾生活在低緯度海域來說,這類現今只生活在寒冷高緯度的一角鯨科生物可能也曾一度遨遊在低緯度的熱帶海域,所以「海中獨角獸」的祖先可能正沉睡在台灣的地底下,等著我們去挖掘!

一角鯨在結冰的水面中浮出。圖片取自Wilsonet al.(2014)
一角鯨在結冰的水面中浮出。圖片取自Wilsonet al.(2014)
※相信讀者一定很好奇一角鯨進食的方式,是用長長的角叉魚然後分享給彼此吃?還是把魚先戳死後甩到空中來個拋接進食呢?根據作者表示,由於野外直接觀察到牠們直接進食的資料不多,所以目前所知的進食主要方式為:吸食(suction feeding)!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