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灣回顧:台塑大煉鋼廠CO2排放大 重送環評欲闖關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7台灣回顧:台塑大煉鋼廠CO2排放大 重送環評欲闖關

2007年11月29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鍾國輝

蘇院長時期提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台塑大煉鋼廠和同處雲林沿海的國光石化八輕,加速沿海自然海岸線失守,諷刺地是大煉鋼廠是加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溫暖」產業。該案宣稱投資1500億元,預計年產800萬噸的一貫作業煉鋼廠,在台灣已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率最高、人排放量也居前茅的國家之際,台塑大煉鋼廠雖宣稱將增加GDP1%、創造社會就業機會,是否值得台灣社會犧牲更多環境與社會成本值得深思。

從經濟與社會角度,台塑稱煉鋼廠可創造產業群聚、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而創造GDP1%。但據專家剖析,這1%只是累積數年後的產業關聯效果總和,非一年可達成,亦即經濟成長貢獻有限。另經濟部認為本案可打破中鋼壟斷,創造良性競爭說法亦遭駁斥。因六輕興建時也有類似主張,但今證明台塑石油非但未能提供便宜油價,反與中油聯合壟斷市場。台塑稱大煉鋼廠可創造兩萬就業人口,但回顧六輕當年也稱可帶來10萬就業人口,可是雲林人最終只有2600人獲工作機會。而污染卻使雲林依賴養殖業之就業人口減少6000人。

其實台塑原想在彰化縣大城鄉設廠,但考慮地層下陷嚴重及二氧化碳及污染量大,將使環評難過關,最後決定選雲林離島工業區規劃設廠,在原285公頃填海造陸區之外,規劃加填300多公頃設廠。過去六輕已嚴重排擠區域用水,煉鋼廠開發需大量用水是否嚴重擠壓農業用水仍無清楚說明,另從過去10多年六輕開發看外傘散頂洲消失與地層下陷的問題、外勞罷工事件頻傳、回饋地方之新市鎮建設、解決地層下陷、就業、稅收等承諾未履行。而台塑煉鋼廠之空污與居民健康風險、中華白海豚等議題亦未能釐清,地方長期累積對台塑之企業形象多屬負面。

最受爭議的是鋼鐵業能源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驚人。六輕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6769萬公噸,大煉鋼廠預計每年排放1490萬公噸,加起來幾佔台灣年排放總量4分之1強。當京都議定書落實後,台灣將因本案而蒙上更龐大的經濟與社會成本負擔。

一年來,換走被政府視為阻礙發展大石頭之環評委員,10月的環評經表決不進入第二階段環評退回專案小組再審,引發民間不滿環保署對開放媒體和民間團體旁聽之行政措施,遭質疑是否是捍衛環境或預設為廠商護航立場之譏。最近,11月的環評第五次專案小組達成「建議進入第二階段環評」結論。綜觀本開發案正突顯環保、產業政策與社會責任間的多方矛盾,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後變數仍多,在政府承諾永續發展與二氧化碳減量、以及企業承諾兼顧社會責任宣示時,這無疑是一個試煉承諾的社會信任挑戰。

受訪者:台灣綠黨中執委 溫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