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的7月下旬,天空蔚藍到令人生畏,連粼粼的波光都閃得暈眩。我們順著溪流往下游調查,一開始還慶幸有清涼溪水,但越往下游,河道上可見的水量越少,一時以為是曬昏了頭走反了溯源。抵達匯流口時竟見大片如荒漠的砂礫洲,這幾天鄉里間隨時都聽到的接水話題又回到耳際,這就是東北角!多雨形象的背後其實有季節性的難題。
看似多雨卻夏季缺水的東北角
當5、6月間雷雨胞輪流轟炸西部平原、北海岸、和台北盆地時,雙溪貢寮北頭城一帶,幾個秋冬常盤據第一的雨量站,都只有相對很少的進帳。7月都市午後時有走避不及的清涼驟雨,東北角則再再印證了「西北雨落不過田埂」的在地俗諺,遠方雷聲再怎麼隆隆都還可以老神在在。
梅雨後颱風前的旱季近年常長達一個半月、山區滯留涵養水的環境漸少、而因應暴雨的整治更使降雨很快宣洩到河口流走。即將湧入海邊的音樂祭50萬人潮,應該都無從想像每年此時這裡正承受逐漸險峻的缺水壓力。
為灌溉阻隔水道 人、魚共同的難題
腳下的Y溪在貢寮算是不小的主要河溪,水量也相對豐沛,因此有兩處取水口引水灌溉下游平原40多公頃的農地。溪流和水圳從山區進入平原之前都在清爽的林下,水質相當清澈。也因此在原本洪氾平原因為整治少了天然的積水溼地後,反倒是種作的灌溉蓄水,能同時照顧貢寮聞名的過境度冬候鳥群。
然而也因為灌溉取水需要,設置了抬水堰維持可取的水位,並有穩定溪床的橫向結構物,所以在這樣枯水的季節裡,對某些魚來說成了阻斷移動的障礙。其中這近三米堰牆對人來說或許不算太高,但因為大幅改變了這段溪流原有的坡度,「水往低處流」的本質卻不會改變,因此在缺水期間水自然沿著重力,流到河床下沒被填滿的孔隙路徑,導致堰體以上有時會有超過10米的乾枯斷流。
這時即使再會攀爬像禿頭鯊的水族們,費力「翻牆」至此也是枉然,就算能爬行於礫漠上也會被曬乾。而堰體下的消能深潭,則成了大型魚隻聚集之處。乾枯期間留有一方救命水塘,但再乾下去水面的連結不再,牠們就只能被困這小池裡了。
離開取水堰再往下游走,一道道固床工的階梯也在枯水期面臨這兩難:既保留了構造下方的帶狀水潭,又形成一段段的阻絕隔離。Y溪匯流到河系的主流處,是地質史上年輕的砂丘,在河岸可以見到明顯的粉砂堆積層下方有鬆散的礫石,也因此乾季匯流口較多水量都滲到下方成伏流,形成「半沒(ㄇㄛˋ)口」狀態,只有不到2公分的小小魚苗能在這淺淺的涓流中移動。已經游進Y 溪的多數魚都回不到主河道,從海口沿主河道想洄游上溯的成魚也不易進來了。
還好Y溪還有些自然變化的河道!有不同水深流速的組合,讓喜歡底棲的、需要較多氧氣的、啃藻的、獵食的各型水族,都在這裡共處一室。看著這些來自海洋因成長或繁殖等不同原因游進小溪的魚蝦蟹、得和淡水魚族們密集混居在這半封口的溪段中,來自四面八方而得同舟共濟(這裡恐怕易子而食),竟覺得很像半世紀前台灣的處境。
恢復環境涵養水的能力 度過人魚都缺水的夏天
這是一場生存的冒險之旅!不太遠的距離就能進到適宜棲身的中上游環境,得在沒有污染及阻絕的河道,也得逃過下游一關關開闊河道中張著大口獵食的天敵們。然而夏季乾旱成了新的考驗因素,人和人的鄰里間、農和工的產業間都會搶水了,更何況是最易被忽略的水族生物們!
幸運地我們還可在Y溪這短短200公尺就看了20多種魚,在海洋緊貼著山脈的台灣東側小溪,才有這樣特性能接納這麼多不同來源的豐饒生命。然而北頭城的大溪川已受自來水取水復加工程的改變,原本是洄游魚類多樣性極高的河廊已乾出長達百米的斷流!如何恢復環境中能吸水涵養水的能力,有好的調節度過人魚都缺水的夏天,已成為東北角越來越嚴峻的夏季練習題。
※ 本文原載於2017年7月26日人禾基金會「從河說起」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