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門牌」 搶救南港瓶蓋工廠 志工策展談都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消失的門牌」 搶救南港瓶蓋工廠 志工策展談都更

2014年06月16日
本報2014年6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它們不只是牌子,更象徵了更多你所不知道的...」展場間拆除後,房子遺落的門牌懸吊在天空中,豪華建案的全版廣告撲天蓋地。

因參與南港瓶蓋工廠保存行動而起,志工們近日推出「無根之雲」小型展覽,從藝術角度討論人與建築的關係。

展場一景南港瓶蓋工廠走過日治時期、公賣局,為南港「黑鄉」的記憶之一。2004年正式歇業後,空盪的廠房吸引國內外塗鴉客流連,也在短短幾年之間轉變為展覽、音樂季活動、社團夜遊及數不清的平面、動態影像拍攝場所,可說是北市廢墟小片場等文創重鎮;2010年更成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之一。

然而,這樣的地點還是難逃都更,面臨拆除命運。

無根之雲、失憶之島  反思城市文化歷史

由當地居民、青年、學生組成的志工團在去年夏天開始搶救,包括舉辦活動邀請民眾參觀、認識瓶蓋工廠、也向北市府申請古蹟審查,持續收集連署簽名。但去年底的兩次審查,讓全區保留的期待落空,僅選擇部分建物個別保留。其中最完整而美麗的廠房將遭馬路從中劃過、一分為二,讓志工們扼腕不已。

本週五南港瓶蓋工廠再次面臨審查會,北市文化局在20日舉辦第58次文資審議會議,南港瓶蓋工廠的文化資產價值鑑定案,也為其中一項審議案;另有「羅友倫將軍故居」將進行文化資產價值鑑定;而華光社區原址發現的下水道系統,則將以「古城牆石」的名義進行保存或再利用處理。

瓶蓋守衛隊志工團發起人林怡君投身藝術產業,因此選擇以策展《無根之雲:一座島嶼的失憶狀態》與民眾對話,希望吸引更多人關注南港瓶蓋工廠的保存,甚至進而反思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

展出內容包括國內外藝術家的錄像作品、裝置藝術與畫作,地點位於台北市教育大學旁的「臥龍二九」藝文空間,每日於10:00至17:00開放,展期持續到本月29日。

P1090761

鐵皮圍籬包裹  拆除過去的工程處處進行

展覽麻雀雖小,卻分為數個層次。第一間展場牆面上貼滿各家報紙全版廣告,上頭的華麗豪宅建案提供著虛幻的美夢,由志工所收集而來,光是近一、兩個月內所推建案的廣告便多得嚇人,展場中央並裝置一朵白雲,垂下數個耳機,傳出街頭人聲熙攘與建築工程的吵雜聲響。

另外,也播放德國藝術家 Lilian Enders Ribeiro的作品 「聯合人與建築」,只見她在中國各地的工地前,隨著工地發出的聲響起舞,但路過的行人無一為她停留甚至看上一眼。

林怡君解說,Ribeiro旅居中國,驚覺中國正像一個「大工地」般,到處都在施工,只能聽到不斷發出的噪音;而諷刺的是,遮蔽工程景況的往往是印製著美好遠景的布幕或鐵皮圍籬,人們卻都見怪不怪,甚至視若無睹了。

以貧窮卻美好  回應「廢棄化」時代

第二展間則由國內藝術家闕巧涵、XS等人的畫作,並以一些廢棄家具來布置。該展間的「雲」傳出的是「鳥語花香」的聲音。

林怡君

林怡君表示,這是對南港瓶蓋工廠未來的期待,但也是哀悼其短命,才剛成為一個激發創意的場域,卻隨即面臨都更,將要拆除。

林怡君在此提出「貧窮藝術」的想法,指出想用一個「很貧窮卻美好」的藝術展覽,回應目前過於富裕而匱乏的年代。

「房子蓋起來卻是為了要拆掉、藝術也將在短時間變成垃圾。」林怡君點出現代人的人生其實正「不斷的廢棄化」。

門牌、老照片盤旋  記錄失落的城市面貌

第三展間,則由老照片與門牌地址在半空中一圈一圈盤旋而成,加上聲音與氣味的布置,有些宗教般的神秘氣息。這些門牌大多來自華光社區,由居民王禹奇所收集;部分則來自台灣各地,而照片是各地遭到拆除的建物,包括華光社區、普安堂、南港吊車廠、藍曬圖等曾有民眾想搶救卻功敗垂成的地點。

在照片裡,或已拆除,或正在拆除中,就這麼留下了最後的面貌。而連結各展間的「雲」則在角落,不但無根,也不再有耳機提供任何聲響。

「那些門牌、路牌代表的地方為何消失了?」許多門牌在半空中靜靜旋轉著,顯然已失去了歸屬之地;未來是否還會有更多失根的門牌?有待觀眾反思。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