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被視為藻食性的臭肚魚科,通常會吃掉附著在珊瑚上面的藻類,最近卻出現啃食軟珊瑚的紀錄。海生館研究人員郭富雯今年8月在後壁湖紀錄到一群臭肚魚正大塊朵頤啃食軟珊瑚,是過去文獻所不曾記載的現象,到底是摸蛤兼洗褲或有其他含意,有待進一步調查。
臭肚魚科大多視為經濟性魚種,國外食性研究指出,臭肚魚的胃內容物成份有84%以上為綠藻、紅藻及褐藻等,其他16%則包括一些單子葉植物,矽藻,水螅及砂粒等,但至今尚無文獻報導其胃內容物內有軟珊瑚「骨針」這種棒狀碳酸鈣結構。
軟珊瑚看似蒟蒻般柔軟,卻熟諳生存之道;自保之道就來自於體內一種Hemiketal的類固醇,這種天然化學物質的味道足以讓吃到它的海洋生物退避三舍;不過在珊瑚礁生態系仍有些特例,例如,鸚哥魚喜歡啃食團塊型石珊瑚,蝴蝶魚會啄食珊瑚體表的珊瑚蟲,外表潔白無暇的玉兔螺是專吃軟珊瑚的殺手等。
目前在墾丁國家公園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區中,已知褐臭肚魚(Siganus fuscescens)有此現象。郭富雯在紀錄過程中發現,當一大叢軟珊瑚被經過的褐臭肚魚狂啃後,體表顯得坑坑洞洞,邊緣也變得殘破不堪;肉質軟珊瑚體內所含的化學成份種類為何,以及單位劑量濃度是否明顯低於其他類的軟珊瑚,以至於不足以嚇跑臭肚魚,則有待後續天然物成份分析及定量。
潛水人員也發現這些臭肚魚群並不是對所有的軟珊瑚感興趣,被啃食的物種主要為肉質軟珊瑚(Sarcophyton sp.),其他如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 sp.)及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則僅有微乎其微的咬痕。
透過影像資料畫面及近距離直接觀察,臭肚魚最初應只是在幫軟珊瑚清理體表上的黏液、髒污或表面滋生的藻類,但不經意咬下肉質軟珊瑚組織後,發現還能接受它的味道,接著就漸漸將其視為副食品。
郭富雯說,由於有咬痕及沒有咬痕的軟珊瑚,似乎皆不受影響、也很健康,可能這種現象存在已久,只是未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