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姊妹村再續前緣 友善環境巧思海南接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姊妹村再續前緣 友善環境巧思海南接棒

2014兩岸有善環境農業交流,系列報導七

2014年10月24日
本報2014年10月24日台北訊,謝璧如、林姝函報導

9天時間,一般觀光旅行團肯定嫌太久,但對遠從海南島而來的友善環境農業交流團農民,卻是趕得不得了。巴士每天在跟時間賽跑,趕在日落之前往南部多移動一里路程。

行程最後一站,來到屏東──台灣最南端,尋找最頂級的有機荔枝,拜訪台灣首位栽種有機玉荷包的農友王乾坤。

王乾坤(左三)是台灣第一位種植有機玉荷包的農友。現在他經常到大學或農務機關分享種植經驗。

化學廠出身 堅持有機之餘還要建立品牌

原本在化學廠擔任主管的王乾坤,因為不願意外派,毅然返鄉種田;而體認到化學物質有多傷身,他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種有機,追求遠離化學物質的生活。

為了彌補專業領域的不足,他先到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學系進修碩士學位,並經常在課後留下,聽取農夫與教授的對話,累積自己的實務經驗。現在,他以經營企業的態度經營農場,用科學知識照顧作物,嚴格控管品質。

他相信台灣水果擁有世界最好的品質,但卻沒有善用行銷,因此他建立的品牌從一開始就鎖定頂級市場,採「先有訂單後有貨」的概念,用宅急便配送。玉荷包市面上普遍一斤賣20元,他的一斤含運費可高達300多元,而特別篩選的極品甚至賣到一斤550元,乍聽之下令人咋舌的價錢,吃過的人卻都一試成主顧,客戶只有年年增加。

有機果園走透透 中國農友佩服台灣創意

從首站台北接觸到公平貿易概念與小農合作事業,接著在台中上下游新聞市集,認識自己做媒體的推廣助力,來自海南博學村的有善環境NGO參訪團成員,自2011年與桃米生態村結為姊妹村後,來到南投再續前緣,深刻感受善用生態與農業發展的社區產業。

交流團成員幾乎有志一同對桃米生態村的成果讚嘆不已。在海南從事農業貿易的宋闖表示,一個社區以當地物種為發展主題,勝過中國的大小名城,而前者更有無限的潛力。博學生態村發展理事會理事陳同堯亦佩服桃米善用當地資源建立地方產業鏈,表示惟有結合對家鄉的認識與其他領域的專業,才能留住年輕人。

交流團接著一路往南拜訪3個採用自然農法或有機的果園,並在微熱山丘與旗山台青蕉,見到加工技術與創意行銷,如何扭轉農作物在市場的命運。博學生態村執行理事陳良蔭則認為,王乾坤有機農園的經驗及農法與他自己的最相符,因此最具說服力。

還許多成員表示,深受秀明農法理念的啟發。湖洲悅品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包文波說,仔細了解秀明農法的運作法則後,明白這才能激發出作物及土地的潛力、生命力。

有善環境巧思再傳承 下一站,海南

回程的路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勉勵,海南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但再肥沃的土壤也禁不起一再的污染與破壞。一旦農作物遭到汙染,最終傷害的會是人類自己。想改變,自然教育是最基礎也最關鍵,在台灣學到的經驗還是要因地制宜,因為沒有一套模式適用每個地方。他並期許博學村能夠保留歷史痕跡,無論農產或建築物,都將是博學村真正走向「生態村」的利器!

成員從講師或本會工作人員手中接獲感謝狀(部分照片)

2014兩岸有善環境NGO參訪交流正式於23日落幕,但這僅是逗點而非句點。他們的家鄉海南,還等著這群人將在台灣得到的啟發與感動,落實在海南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