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盡頭》鳥群如冰雹落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夜的盡頭》鳥群如冰雹落下

2014年11月23日
作者:Paul Bogard;譯者:陳以禮

1992伸港鳥群,圖片來源: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在多倫多,我和梅蘇爾(Michael Mesure)相約碰面,他是「認識致命照明計畫」(Fatal LightAwareness Program,簡稱FLAP)的發起人。多倫多市中心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CN Tower)在1976年落成,塔身有探照燈照明。梅蘇爾說:「我有好幾次直接在這邊看見好幾百隻、甚至上千隻鳥圍繞著電視塔盤旋不去,牠們都是被探照燈筆直的光線吸引而來。

由於鳥類聚集的數量實在太多,其中有些會直接撞上電視塔,有些則會彼此相撞。只要電視塔的探照燈一如往常在半夜一點左右熄滅的話,這些被燈光吸引的鳥,就會不由自主往下掉,七零八落像是下冰雹一樣。我突然想到,如果在一間燈光明亮的房間裡,有人突然把燈關掉,我們一定要花點時間重新適應才看得見,相同的道理,這些摔下來的鳥也需要一段適應期,然後才會朝夜空飛去。」

如果把範圍限定在都會地區的話,大概沒有任何人比梅蘇爾發起的「認識致命照明計畫」更能幫助夜間遷徙的鳥類了。

梅蘇爾說:「我以前曾經抱持懷疑的態度看待類似的計畫,我是那種眼見為憑的人。直到1989年的某一天,我在破曉時分起床出門晃晃,居然在天亮前看見多倫多的街道上,真的有掉在地上的鳥可以撿,這才相信這麼一回事。」

梅蘇爾在1993年正式成立該計畫,提供建築師、工程師、大樓地主相關資訊的建議手冊,並要求他們在興建新建築物時,必須採取避免被鳥撞擊的措施,像是在企業大樓推廣使用兼具美感的彩色玻璃或貼膜,這才有效降低多倫多市區鳥類的致死率。之後包括紐約、芝加哥、明尼亞波利斯和卡

加利(Calgary)等地的類似團體,也開始比照「認識致命照明計畫」的方案行動。

梅蘇爾表示,雖然事實上鳥類在白天撞上建築物死亡的數量比夜晚還多,但他們發現這兩者其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之所以天亮後還能在城市街道上撿到鳥屍體,主要還是因為牠們在前一晚被城市燈光吸引過來的緣故。即便牠們有辦法避開在夜晚撞死的命運,等到白天時,大概也飛得精疲力竭,來不及對會反光的物體做出反應了。」

雖然梅蘇爾經常使用「微小的進展」、「還有待觀察」這類字眼說明該計畫的成效與後續各項工作,不過他倒是對兩個關鍵因素感到樂觀:照亮建築物的能源價格逐步攀升,以及未來企業不同的運作型態,好比說,「以往清洗大樓的時間都是從日落開始,由上洗到下,這就表示整棟大樓會有大半夜的時間需要亮燈,但現在在白天清洗大樓的方案越來越普及。」往年基於隱私權的考量,多倫多清洗大樓的工作都挑半夜完成,但後來發現大樓內的住戶、上班族其實很樂於跟牆面清潔工有所互動,那就沒必要維持半夜洗大樓的運作模式了。

梅蘇爾認為降低鳥類在都會區的致死率並非難事。「這不像被污染的湖泊或是被砍伐殆盡的森林,需要花上好幾年、投入大筆經費,才能恢復原貌;只要一個晚上,就能解決致命照明的問題。這到底有什麼困難的?」在梅蘇爾眼中,所有辦公大樓的承租人、使用者都可以為這項計畫盡一份心力,只要主動改變照明的使用方式就行了。要求商業大樓必須做到對鳥類友善這一點,已經成為多倫多大多數人的共識。「我們只需花點時間,就能讓所有大樓接受這個理念。」梅蘇爾講得相當堅定。

梅蘇爾希望有一天,加拿大的所有市中心,不論新舊大樓、建築物,都能採取保護鳥類的措施;他還夢想這些做法能夠推廣到整個北美洲大陸。他現在已經不用四處奔波去宣揚理念,這個夢想看樣子有逐漸落實的可能。「很多人從來沒有在街道上撿起鳥屍體的經驗,只要有過一次,『保護鳥類』的動機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會被喚醒,而這個苦澀的畫面,也是提醒我要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夜的盡頭》書封,時報出版提供夜的盡頭

作者:Paul Bogard
譯者:陳以禮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59588

難道這都是愛迪生惹的禍?

當年他點亮第一個燈泡時,人們大為驚嘆,但時至今日,過度的人工照明卻使夜晚亮如白晝,小星星不再滿天亮晶晶,夜行動物、昆蟲難以繁衍後代,揮霍用電讓地球愈來愈熱,炫亮的光線更引發失眠、神經衰弱與致癌危機。我們要如何面對過度的人工照明與光害?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