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養完放哪裡? 研究員籲國小科教兼顧環境倫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蝌蚪養完放哪裡? 研究員籲國小科教兼顧環境倫理

2014年12月16日
本報2014年12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小中年級課程雖包含「實地飼養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但卻缺乏取得動物、飼養後的進一步處理原則說明。最近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即收容蝌蚪變態的莫氏樹蛙,雖為台灣特有種,卻因不知來源而在自己的故鄉落難。

研究人員擔心,在此條件下,不但傷害了動物、生態系,學生也學不到妥適的自然科學知識,建議在探討學科之際,同步學習生態倫理,提供動物飼養後續的相關處理方法。

不知何處來  台灣特有莫氏樹蛙落難

九年一貫只知道要學生養動物,卻未教導後續的處置,科學教育少了倫理,成了跛腳教育。(圖:林春富)

近日,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接到一位國小老師來電,詢問教科書商贈送的樹蛙蝌蚪長成後該如何處理。

經救傷收容站專員前往確認,得知為台灣特有種莫氏樹蛙,因不確定來自何方、無從野放,只能由兩棲動物研究室長期收容。此例凸顯了只剪輯動物生命片段的科學教育,缺乏環境倫理

野外觀察  學習效果加乘

依教育部所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小中、高年級教案中,都涉及讓學生藉由飼養動物來認識生命。然而,課綱中的「科學倫理」,涵蓋於高年級的「科學活動應尊重生命與環境」中,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林春富建議,在取得動物的同時,就該學習科學倫理。

林春富表示,接觸、觀察野生動物有很多方式,應優先考慮野外觀察。到野外觀察不但可以看到動物本身,也可以了解其生活棲所。物種不會單獨存在,牠們與環境間必有依存關係。

此外,生態系中的物種環環相扣形成食物網絡,直接到野外觀察,也可發現共域物種間的互動。

採集飼養  慎選地點

若要攜回飼養,首先須考慮採集地點,最好不要距離飼養點太遠,建議可先於校園內的樹林、水池,或校園附近的環境採集。「氣候類型相似,對於物種適應可能較好,再者若動物不小心逃逸,也有機會回到原棲所。」

此外,還須考慮是否已具備飼養知識與工具、長期飼養的準備、飼養後是否有機會釋回到原棲所等因素。

林春富認為,出版商不該提供教學動物,因為無法掌握動物來源,這也意味著當觀察結束後,無法得知動物歸處。

以落難的莫氏樹蛙為例,若學生飼養後任意放生,可能落入不適當的棲地,或在沒有莫氏樹蛙的族群中等死;當地若也有莫氏樹蛙族群,則可能導致族群遺傳結構污染的問題。

來路不明的動物不該成為教材,他認為應禁止學校老師或出版商供應動物。

無妥善回收機制  放生恐干擾、危害生態系

數年前即曾發生,出版書商為教學所需,提供學校師生牛蛙蝌蚪作為生物觀察教材,由於缺乏牛蛙飼養後的處理或回收機制,導致保育人士及教育部的關切。

外來種生物對於生態系的干擾或危害,已逐漸形成一般大眾的普遍認知。不當放生外來物種可能直接導致該物種死亡,對有極高適應力或生殖潛能的外來種,則可能成為優勢物種,在棲地與食物上壓迫當地物種存活,甚或掠食原生物種,造成生態失衡。

出版商雖改以提供本土物種讓學生觀察,不過若無法提出處理、回收機制,讓學校老師或同學在飼養後四處放生,對該物種及生態系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干擾,是環境教育推廣的不良示範。

非原棲地放生有問題  本土生物也不行

即便是本土生物,也不宜在島內任意放生。林春富舉蛙類為例,首先面臨的就是棲息環境的問題。「如果找到一個適合蛙類生存的的環境,但沒有相同物種的族群,那麼釋放等同於在島內移除,無法提供族群延續的功能。」

其次是疾病傳播的疑慮。經圈養後的蛙類一般較野生蛙類體弱,在飼養箱生態系中,常有些野外罕見的疾病。任意放生會有傳播病菌的疑慮,不利於當地生態系。

最後,任意將本土生物放置非原來棲地,易造成族群遺傳結構的污染。

林春富解釋,台灣本島長久以來中央山脈已形成天然縱向屏障,再加上山脈間溪流的橫向貫穿,導致部分物種的族群分布出現了東、西或南、北族群的區隔,在外型、遺傳結構或生殖上也產生了因距離而逐漸變化的差異。

這些物種的天然分布情形,藉由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還可進一步推估物種發生、散播、演化途徑的資訊。

但如果因為任意放生,而將島內生物錯置,將不利於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對於不同族群物種的保育工作上易產生混淆。

那麼不引起族群遺傳結構污染的安全距離為何?林春富以蛙類為例,在山區採集的蛙類最好能放在原山區的水系區域內;若是在平地採集的蛙類,最好不要跨越原採集地點周邊主要河川邊界,因為台灣島內較大型的溪流兩側,其物種遺傳結構可能就略有差異。

飼養本土生物當教材的後續處理建議

動物在短暫飼養後,若能放回原棲地當然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若不行時,也應選擇離原棲所最近的區域,以蛙類為例,建議的釋放棲所如下:

兩棲類移棲之建議棲地:

.適合放於溪流的物種:盤古蟾蜍、日本樹蛙、拉都希氏赤蛙、褐樹蛙、梭德氏赤蛙。
.適合放於樹林、雜木林(附近有小積水者)的物種:史丹吉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小雨蛙、面天樹蛙、澤蛙。
.適合放於較大水池的物種:貢德氏赤蛙、莫氏樹蛙、黑眶蟾蜍。
.適合放於竹林中的物種:艾氏樹蛙、諸羅樹蛙、白頷樹蛙、中國樹蟾。
.適合放於溼地(如水田等)的物種:虎皮蛙、澤蛙、諸羅樹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小雨蛙、貢德氏赤蛙、中國樹蟾。

若以上地點不易尋覓時,地點亦可選擇在溪流旁:若環境過分缺水時,兩棲類可到溪流中活動,於野外調查的過程中,雖然陸域物種在陸域環境較多,但所有的兩棲類均曾在溪流中被發現。枯水季時,溪流旁的棲地也類似陸域環境。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