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kalongay要畢業 先到野外捕魚、採野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Pakalongay要畢業 先到野外捕魚、採野菜

2015年01月12日
本報2015年1月12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阿美族部落中最年幼、階層的最低的Pakalongay,要具備那些知識技能才能畢業?上週六(10日)吉拉米代部落為孩子準備的畢業典禮,孩子們不但要解說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的秘密,還要能具備野外生存技能,並到湧泉出水口取水,為長輩服務。這些課程超越學校教室所能提供的,為小小Pakalongay奠基在地智慧與生態知識,成為真正的「Pangcah(人)」。

Pakalongay在阿美族傳統,是指最年幼、階層最低的孩子,他們的任務是服務長輩。只是這些傳統,隨著時代變遷,面臨斷裂危機。

豐南社區有60%的阿美族人,稱為吉拉米代部落,這兩年在族人斡旋下,結合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研究團隊,利用周末時間及廢校空間,發展屬於部落的「Pakalongay小小解說員」課程,幾個孩子陸續完成課程,就要畢業了。

族人是我的Sinsi

周末,花蓮富里豐南村的孩子們,一早就起床來到四維分校,準備今天的課程和活動。年紀較小的孩子,聽從老師的話,拿著小瓶子裝水,打開水龍頭才發覺沒有水了,他們不慌不忙的叫著:「Sinsi,沒有水!」

Sinsi是阿美語,音聽起來和日語的「せんせい(se nn se i)」很像,同樣是稱呼老師的意思。部落的卡助(王俊傑)Sinsi,連忙打開水源,水湧出來的瞬間,孩子們好開心。

孩子們幫忙老師準備教具。

不但孩子們到齊了,部落的長輩們,也難得地逐漸聚集。

雖是過了北回歸線的熱帶地區,不過受地形影響,從海上吹來的東北季風,到了山谷盤旋不去,還是冷得讓人打哆嗦。這時,幾位部落族人在院子升起火,讓長輩們邊烤火邊聊天。

部落的長輩們都來了。

這麼盛重其事,因為這天是吉拉米代部落的Pakalongay小小解說員訓練班課程的畢業典禮,Fayi(阿姨)、Faki(叔叔),一起到場見證孩子們所學。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十分肯定Pakalongay們,利用假日學習傳統知識。他指出這項課程的三個特色,Sinsi由部落的長輩擔任,教室就在自己的社區、部落,課程內容是長輩的知識、技能,透過他們訴說、帶著大家動手做得以流傳下來,沒有任何課本可以取代;而這樣的嘗試在台灣也首開風氣。

走讀吉哈拉艾學習「水」智慧

Pakalongay小小解說員們,要具備那些技能與知識才能畢業呢?有別於坐在教室寫考卷打分數,Pakalongay們的教室就在廣大的山林中,因此得通過山林的洗禮生存下來,才能取得結業證書!這一天,Sinsi設計了幾個關卡,要孩子們過關斬將。

首先,跟著即將畢業的大哥們,走讀吉哈拉艾文化景觀,除了講解沿路生態及耆老們利用的智慧,最後帶著眾人見證潺潺不絕的水圳及原理,原來水圳是先人利用堅韌的黃藤心綁在身上,垂掛懸崖引入秀姑巒溪源頭的水,打造而成的。除了當地構造盆地地形、頁岩地質這些天然條件,還要加上族人對山林的守護,才能讓極端氣候下的水圳不缺水。

這一天畢業的偉程,帶著大家走讀吉哈拉艾,講解桂竹的傳統利用。

此外,Pakalongay們必須揹著竹筒,到附近的湧泉出水口取水,帶回來給長輩們喝。竹筒取材於綠竹,卡助Sinsi說,以前的Pakalongay必須取水回家給長輩們解渴,而且必須是來自湧泉出水口的甜美水質。

卡助Sinsi說明竹筒取水的規則。

他曾自作聰明,到附近溪流取水,長輩們喝一口就知道是偷懶。其實長輩們也透過觀察竹筒表面分辨是否來自湧泉。原來只有湧泉能長年維持低溫,冰涼的水讓竹筒表面「流汗」。而偷懶的Pakalongay是會受罰的喔!

大自然是我的廚房

第二關男女任務不同,女生必須辨識及採摘野菜,男生灑網捕魚。女孩們由廣媽(范綉英)Sinsi指導下,帶著桶子,到教室外採摘野菜。孩子們必須採集可食野菜,並告訴Sinsi植物的中文、阿美語名字,如果不能正確辨識,可能會讓吃的人中毒呢!

孩子們熟練的在看似草地之處,採摘野菜,然後叫著「Tatokem/龍葵」、「Kasipilay/大花咸豐草」、「Hakolangkay/昭和草」、「Sama/山萵苣」,孩子們有時候會忘了阿美語的叫法,這時廣媽Sinsi就會一再覆誦,加深孩子印象,因為最後是由Fayi來考驗孩子,因此,現在可得再三複習!

採摘野菜。

另外一邊,男孩們則需撒網捕魚。只是這天氣溫過低,原本應於河邊進行的考試,改在庭院中,孩子們陸續作灑網的標準動作,接著到另一邊,指認溪中的淡水魚,同樣要能叫出中文以及阿美語的名字,完全記住才能通過考驗!

中午,由男生升火、女生炊煮野菜湯。不要小看這群Pakalongay,一連串課程下來,他們已經具備在野外生存的技能,打獵、捕魚、採集樣樣精通,也懂得鑽木取火。長輩們從Pakalongay手中接過野菜湯,看到孩子們重現部落傳統技能,誇讚不已,也因此期待課程能持續下去。

Pakalongay們必須學會野外升火。

還要能將採集的野菜下鍋煮。

Faki是我的課本

兩位高階Pakalongay雖然畢業了,但未來他們必須回來協助弟弟妹妹們,學習Pakalongay的功課,讓部落的傳統知識接續傳下去。

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王晉英說,Pakalongay們除了課堂知識外,還要學怎麼烤火、捕魚、採集,從Fayi、Faki身上傳承生態知識,「很有福氣!」比起一般都市孩子,學習到更多知識,也更懂自己的家鄉,為豐南村累積厚實的在地智慧。

花蓮林管處育樂課長紀有亭為族人道地、鄉土的解說方式,自嘆弗如。玉里工作站主任則指出吉哈拉艾擁有得天獨厚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無論是動物相,山區還有國寶級的牛樟樹,期待能透過文化傳承,能保護下來,為部落、社區盡一份心力,也能將當地獨特的景觀告訴別人。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從解說訓練學習部落智慧

「Pakalongay小小解說員訓練班」的成立,要從四維分校談起,為了賦予廢校後的四維分校新使命,部落從2009年申請原住民委員會計畫,在此提供遊客農事體驗活動。隨著2011年原民會3年計劃結束,眼見著四維分校再度荒廢,於是部落與長期陪伴的李光中研究團隊討論,在此地以自己部落的孩子為主,從過去部落熟習的農事體驗課開始,發展在地課程。

2012年9月啟動的這項計畫,一開始是周六、日,但因部落星期日要到教會聚會,於是改為星期六;每次安排一整天的課程,室內、戶外交叉進行,由李光中研究團隊成員與部落成員一起規劃討論過程,除了對外邀請各界專家學者擔任講師,也廣邀社區居民及曾參與Pakalongay培訓課程的社區講師參加,促進在地與專業知識交流。

目前3位Sinsi,包括宋雅各(Fasong)、范秀瑛(廣媽)以及王俊傑(卡助)。

資料來源:叫我pakalongay! 上山下海學習生態智慧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