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經濟】以合作取代競爭 福利政策撐出北歐經濟實力(二) | 環境資訊中心
綠經濟

【綠經濟】以合作取代競爭 福利政策撐出北歐經濟實力(二)

2015年01月14日
口述:呂建德;紀錄整理: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以合作取代競爭。圖片來源:pixabay

北歐的福利政策架構的基礎方向是「對外開放、對內團結合作」。上週中正大學呂建德教授先將北歐福利政策背後的「為什麼」向大家說明,今天綠經濟專欄將繼續歸納整理,將北歐福利政策的具體面相供讀者參考。讀者若能夠跟隨著綠經濟的專欄進程,透過幾位不同領域專家的解說,必能對世界與台灣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有更徹底的了解。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VS. 協調型資本主義

世界現行的資本主義至少分成兩種,一種是台灣人所熟悉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Liberal market capitalism),在英國美國普遍實施。另一種為歐陸與北歐式的「協調型資本主義」(Coordinated market captalism),在德國、北歐、與日本採用。所謂協調式的資本主義,強調以合作與協調來架構生產條件和制度。這兩種資本主義的主要差異包括:

  1. 融資來源
    英美式資本主義的資金主要透過股票上市,歐陸式資本主義則主要透過金融機構例如銀行的融資或企業間交叉持股。後者取得的銀行融資是比較有耐心的資本,有長期建立的合作及信賴關係。而英美式的資本主義,一切以短期財務報表結果為投資判斷,比較適合高獲利、高風險的產業,對需要長期研發打基礎的產業不利。
     
  2. 職訓體系
    歐陸式的資本主義強調對勞工的教育改進投資,在德國為工匠與學徒制,在北歐則為全國性的職業訓練體系。英美式的資本主義主張高薪挖角,企業主不須投資在員工培訓上,因此造成人才容易流失也會輕易被拋棄的惡性循環,台灣目前也是偏向採用這樣的方式。
     
  3. 勞資關係
    以挖角而非長期投入訓練成本提升勞工品質的方式,會造成員工透過不斷跳槽以提高工資的結果,勞資雙方難以建立長期信賴關係。歐陸式的學徒或技職訓練體制,鼓勵員工在一個企業裡長久待下去,雙方關係較為緊密,資方較樂意花成本投資在產業專殊技術,訓練勞工從事高品質生產,以製造高單價、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4. 企業間的關係
    英美式資本主義強調透過競爭在全球市場上取得利基,歐陸式資本主義則強調企業彼此是「合作關係」,而非「競爭關係」。在全國性的利益之下,各企業之間能夠發揮合作功能。

社會福利模式區分為「北歐型」、「地中海型」、「歐陸型」及「自由型」,這4種類型的社會福利佔GDP比例不同。北歐國家的福利佔GDP比例都很高,不過這些國家的人民並未因為享有完善優厚的社會福利而不工作,反而各年齡層的就業率都相當高,包括高齡就業,例如瑞典55~64歲的就業率平均有70%。反觀出問題的西班牙與義大利,高齡人口就業率比北歐國家低,尤其55~64歲的就業率明顯偏低,失業率也明顯較高。

以前談到福利時,通常的思考是「我有問題,你來補償我」。例如退休者要領退休金、失業者要領失業給付、受職災者要領職災給付,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大家要先繳納保費,譬如像健保保費。

基本社會服務不該是商品

現在的想法是,面對工業化程度愈來愈高的社會與全球化的經濟,國家的福利制度也需要更新。政府應積極扮演提供「基本社會服務」的角色,例如托兒、托老、住宅、教育、與醫療等,這些服務不應放任自由市場去當成商品買賣一樣競爭。透過政府扮演的平衡角色,方能創造一個平等與優質的基本社會服務,而政府也能藉此建立廣大的內需服務市場,為低技術勞工創造就業機會。

北歐國家在經歷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發現未來的就業機會很難再來自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投入的資金較高,但創造的就業機會很有限。相對之下,高度勞力密集的服務業,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雖然製造業還是有其必要,但生存下來的製造業必須升級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能去國外開疆闢土。在此同時,國內必須創造一個內需市場,由內需的社會服務業支持。如此形成雙元經濟,或稱為經濟的雙引擎,前者為外貿導向,從國際賺取大量外匯,用於維持並提高國民的生活品質,而良好的生活品質需要大量人力維護,因此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可以增加女性就業率。

政府提供照顧服務 支持婦女投入工作

北歐的女性勞動參與率相當高,原因就是政府主動提供完善的托兒與托老服務。要讓婦女能出外工作,要先解決她們養育子女與照顧家庭的負擔,當女性的產值提升,政府就能課到較多稅,這些稅收又能投入到基本社會服務體系,進一步減輕女性照顧家庭與子女的負擔,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北歐經驗顯示支持婦女投入工作,可以提升整體的生產服務業。目前台灣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只有50%,鄰近的韓國是54%,日本是58%,遠低於瑞典的80%,與德國的62%。進一步分析台灣的女性,20~29歲的勞動參與率高達90%,可能是全世界最高,但勞動參與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呈現倒V型曲線,過了29歲就開始急速下降,可能的理由是結婚、生子、帶小孩、侍奉公婆等。瑞典婦女的高度勞動參與率來自政府主動提供的許多托兒與托老的就業機會,對婦女來說,這些都是高薪的好工作。

總之,北歐的福利策略是創造很多照護工作,這些工作本身待遇好福利也好,並不是低薪的爛工作。北歐國家透過所謂的「社會投資策略」(social investment)機制,讓「福利」不只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創造就業機會的來源,甚至是除了出口之外的另一個經濟動力,成為第二顆轉動經濟的引擎。這個策略可以解決目前和未來社會新興的問題,特別是高齡社會問題。

看到這裡,讀者是否聯想到禮運大同篇中所言:「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下一篇,也就是〈北歐福利政策的真實面相 (三)〉,將繼續與讀者分享呂建德教授的演講結論,並分享講座當天讀者就服貿議題的提問,以及呂教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