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自然災害後的緊急救災行動,可能意外地使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更嚴重,進而引發其他災難。
救災物資無妥善處理 恐加重災情
在2012年,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以下簡稱千國)西部的地牙哥馬丁下了一場大豪雨,造成近2千萬美元的損失。當時災害緊急應變團隊迅速進駐災區,幫助許多失去家園的受災戶。
但是,不到兩個禮拜,地牙哥馬丁又受到熱帶風暴的侵襲,再次被洪水侵襲。千國紅十字會近期發表報告指出,救災行動可能引發了第二次洪災。
報告中說,「在第一次洪災過後,緊急應變團隊使用寶特瓶等拋棄式、生物不可分解的容器來分送飲用水,並且用塑膠餐具盛裝食物。」
「災後的廢棄物處理系統,無法在當下完整建立…當暴雨再次來襲,加上排水道阻塞,便引發了第二次洪災。若使用環保、生物可分解的材料,將可能可以避免災害的發生。」
綠色救災 島國聯盟做研究
「綠色救災:國家案例研究」是一篇由千國災難準備與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Management)在加勒比海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ACS)上發表的報告。這篇研究以「如何在永續的前提下,減少救災物資或行動所帶來的環境衝擊」為主題。
ACS指出,對於自然災害緊急應變的行動,也要考慮到環保與綠化,隨後千國即以災難準備與管理辦公室為首,聯合了ACS、千國紅十字會、國際紅十字總會,著手對當時稱為「綠色救災」的概念,進行了一項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尼可森表示,ACS其他會員國可以藉由這篇研究,「學習千國的經驗,改良並應用其中的機制」。
紅十字會則在報告中提到,經常參與災難緊急應變的組織,「需要在重建計畫中,考量到現今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以及氣候變遷風險」。
海地大地震 拋棄式帳篷增加碳足跡
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
這場災難奪走了兩萬多條生命。當時協助災難重建的尼泊爾維和部隊把霍亂帶進海地,引發流行。除此之外,每隔數個月就須換新的帳篷,材質都是生物不可分解的防水布。數以萬計的廢棄帳篷,造成了嚴重的環保問題。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在海地備忘錄中指出:掩埋廢棄帳篷所消耗的碳排放量,需要栽種5萬棵樹才能彌補。
ACS交通與災害風險管理部部長尼可森(George Nicholson)表示:「關鍵在於,我們要發展出一套方法,確保災害應變行動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千國紅十字會的基肖爾(Stephan Kishore)說,災害應變的環保行動包含由當地製造及預備救災物資,這可以減少大部分物資從中國海運而來的碳足跡。
可以使用紙張、布料或桶子來取代物資的塑膠包裝,以及把物資(例如肥皂)整批包裝而非零散包裝。此外,綠色救災行動也鼓勵回收物資,並以太陽能取代化石燃料。
國情不同 難以制度化
但是,救災綠化中最主要的問題,仍是管理救災組織的法律架構。基肖爾表示,要針對綠色救災制定法規並不容易。他說,「在適用於各種應變行動的前提下,要訂定這樣的法規並且立法,是非常困難的事。整個立法程序困難重重。」
還有更複雜的問題。尼克森說,因為ACS會員國分別承襲自荷語、法語、西語及英語系國家,使用的法律框架也不同。
「這些國家使用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所以你不能寫一篇報告就建立出最佳做法。各國會檢視報告中核對清單裡的最佳方案,並評估如何將適用的項目納入法規。」
「綠色救災」的下一步,就是要發展出環保的區域災害應變流程及產品,包括鼓勵當地工廠製造可回收的救災產品。
※ 本文為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簡稱SHS計畫)所屬南區區域推動中心,舉辦「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之成果展現,特別感謝《科學人》編輯群協助審校。
【參考資料】
- IPS(2014年10月7日),When Helping Hands Make a Disaster W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