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禾歲記》水梯田復耕 重牽貢寮人與土地的連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和禾歲記》水梯田復耕 重牽貢寮人與土地的連結

2015年01月25日
作者:陳筱婷

貢寮農人循著老祖宗累積的智慧寶藏,開闢水梯田克服山上不易耕作的障礙,引流溪水灌溉讓土地保水。前人們為後代子農親手挖掘埤塘,分配梯田交予互助合作,彼時有約70公頃的水田耕作,可想農村熱絡溫馨的畫面。時代變化,許多人棄田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了貢寮。

持續蓄水的梯田,可以調節水資源並創造水域棲地。(來源:人禾基金會)

2011年在林務局的推動支持下,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透過保育計畫,重新發掘這處生產生態地景所提供的「自然與文化共構服務」,爭取農民的合作與在地智慧的傳承,展開一場充滿驚奇發現的寧靜革命,維繫在水梯田周邊鑲嵌地景所蘊含的諸多珍寶。

保育與傳統智慧的融合

《和禾歲記》由金鐘攝影李偉傑導演拍攝、金鐘主持人范欽慧編導、咻樂風彭書禹配樂演奏、貢寮青年插畫家盧妍均等人合作,記錄了和禾水梯田從2011年起,找回貢寮山區獨特的友善農法,保育水環境及淺山地景,不僅找回過去人與淺山生態共生的默契,也維持住變遷環境裡的生態系。

不用農藥的目標促使農民找回傳統適切技術來管理蟲害,人禾基金會圖供照片。

農人作息呼應土地脈動,水梯田地形裡與牛並肩耕作反而比機器更加方便適合,而農民為了解決耕作上的蟲害問題,循著早年的記憶重新編織竹製蟲篩,重現老祖宗的智慧,也定下以友善環境方式耕作的原則。

帶著感恩的心,貢寮農民了解是自然讓他們得以有好的土地韌性和水源。在人禾基金會的引領下,不管是與農民的溝通、人與與動物、土地及自然間都以和睦相處、彼此互惠的方式運行,而位居雙溪源頭的貢寮水梯田不但擁有優良的水質,更扮演維護水源品質的重要角色。水流經多處後至福隆,一條溪涵養上中下游,支持農業與養殖漁業,原來環境友善的水田可以銜接森林與河溪,在這樣生產、生活及生態共同運作的地景中,貢寮水梯田落實《里山倡議》的精神,水梯田再度提供生態系服務,生命網絡得以重建。

提供許多受脅植物如挖耳草等的棲地環境-狸和禾小穀倉

來自都市的人們近來愛以勞動換工方式體驗農村,帶動了在地發展也觸發更多與環境互惠合作的關係。影片中充滿生命力的貢寮,可以見到食蟹獴、台灣野豬走出森林,把水田當作餐廳的一部份;鰕虎、中華花鰍在溪流中悠游著;族群在這裡重新擴張的黃腹細蟌,也依賴著繁茂水草又鄰近樹林的淺山水田,更有紅皮書中生存受威脅的動植物選擇此地居住。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在觀賞影片後開心表示:「不但把人找回來了,也把動物找回來了。」

支持 從尊重開始

曾經人們以為農業的未來發展必要轉型成精緻農業,結合遊憩帶來人潮,才能引回青年和資源,活絡農村。然而貢寮的農民卻不這麼認為,總常說不要向天要太多。其實農民要的不多,當農業的支撐力量只剩下觀,是件很危險的事,農田變成景點,商家或旅店進駐開發,農民的生活就像是動物園裡的動物,被遊客觀賞或消費。

田邊聊寮靠一群在地壯年整合在地智慧投入修復,人禾基金會提供照片。

顧及水梯田的生態與社區居住品質,保育計畫並未立即引入遊憩,隨著水梯田計畫知名度的打開,山上出入的遊客漸多,也不時有人想隨意進入住家田區拍照或採集,造成農民不小的困擾,形成保育任務的壓力。

為此農民重新整理了將過去給佃農居住、也曾成農具的倉庫,已有80多歲的老田寮,整理成和禾田邊聊寮資訊站,展示自做的農具及復育故事,讓路過的遊客在此空間對水梯田保育的努力有更多的了解。

貢寮農民敬仰自然,感恩自然的給予,餵飽人們的肚子同時也照顧了百種的生物與環境。外來遊客能做的事情不多,但不過度打擾也是對貢寮復育的一種支持,其他支持方式如購買友善耕作下產出的農產品或認購「和禾歲記」相關商品,也可參加定期開出的課程或以志工方式投入農作人力,向這些田間老師學習,以謙虛的態度感恩大地。貢寮水梯田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塊土地都應有多元的價值,我們與土地的關聯是無所不在的,而當我們願意展開心胸、以互惠方式與自然和睦相處時,我們將得到更多,是心靈上的充實與滿足。

註:《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主張:「為了使人類社會與自然能持續共處,必須確保多樣的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能持續;因而必須積極鼓勵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利用的推行措施,使生態系受維護的同時,也讓參與貢獻的社區受惠;並保護及應用傳統在地知識,來健康地照顧人們所需的生物及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