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阿拉斯加野地漫遊
一張地圖,一個選擇,一個大拇指,也是一個選擇。可以打工度假的國家,紐澳增加到日加德韓英、愛爾蘭、比利時、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13個國家,基本上無限制的打工換宿則自國外到島內自在規劃。回憶起2008年退伍同樣往紐西蘭一跑的晃遊,3年後,Chang(邱昌宏)再次打包上路,親炙北美洲廣袤無邊的荒野,在那兒人與土地的關係建構或有不同的詮釋,就像《白日夢冒險王》所提示,______是一個找大拇指的好地方。
大學就讀輔大中文,因為想「嘗試不一樣的東西,蠻喜歡動物」,屏科大野保所讓他眼睛一亮,順利文組轉理組,「從頭學起,蠻辛苦的,一天到晚跑山上做研究,人就整個進去了。喜歡健行,初始戶外經驗不多,僅大三去過八通關,太興奮然後沒力、吃羊肉爐、雨後出太陽,很開心地下山這些印象。」而在墾丁追蹤梅花鹿活動情況,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心跳,「營區裡只聽著無線電發報器的嗶響聲音,來研判白天晚上活動頻率,不太有真實性;到海上警報發佈必須離開最後一天,突然脖子套有頸圈的梅花鹿跑出來,站在山坡上現身,一種『確認』的衝擊!」親眼歷見,成了他理解事物的習慣。
野生動物看到飽
「大概跟熊挺有緣的吧,」他笑說,2006年以〈圈養亞洲黑熊之食物偏好〉碩論畢業,至前年春天這趟旅程(逢冬眠甦醒時分)才第一次遇到野生黑熊(還有灰熊、棕熊、北極熊,總量多達30隻以上)。提及在紐西蘭時,一回觀看企鵝上岸返巢,即便當地有遊客中心營運管理,觀光客仍舊在岸邊到處亂闖閃光燈猛閃,「企鵝都呆住嚇傻了,生態旅遊如何不對動物行為造成影響,尤其是此行見學保育目的之一。」對映台灣副熱帶氣候先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卻往往因棲地破壞和狩獵壓力,使許多物種陷於存亡危機。
另方面,那遙遠的、奇偉的、瑰麗的、不留情的、不可親的、孤注一擲的、令人敬畏的北方情懷向來被書寫、記錄的味道亦吸引著Chang,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約翰‧謬爾《阿拉斯加之旅》、蓋伊‧賽利伯里、萊尼‧賽利伯里《極地700哩》;韋納‧荷索《灰熊人》;影集《漁人的搏鬥》、《阿拉斯加金礦的賭注》等等,「自然風光裡邊人們怎樣過生活,想實際走訪其風土民情。」2013年3月出發為期十個多月,除了一次打工,其他均換宿,鎖定農場不然就是往荒郊野外「找野生動物」,殊異於台灣的生長條件,觀察足跡、排遺、毛髮、骨頭等線索,隨處得以應用辨識野生動物的知識。
田園生活春夏到秋冬,本書前半段順時間平實描述在地體驗,主要由加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北踏育空領地,西進美國阿拉斯加,東折艾伯塔省、曼尼托巴省、魁北克省,再一路向西回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工作不外乎包括房舍修繕、鬆土播種、鋤草割麥、劈柴遛馬、照顧動物、環境維護、製作食物等等農家果園牧場日常內容,而屬於自己的時間,攜上水、相機、望遠鏡,一趟趟循蹤驚喜,或安排山谷山脈冰河湖泊健行露營。十字狐、紅狐、蜂鳥、白頭鵰、沙丘鶴、麋鹿、馴鹿、豪豬、大角羊、國王鮭、河狸、海獺、海豹、北極狐、雷鳥、雪雁,林林總總一整個視覺極致饗宴。後半段則以主題跳銜,動物觀察(如鮭魚洄游、棕熊抓魚、賞北極熊)或人文面向。
能吃就吃,豎起大拇指
《可以載我一程嗎?》移動方式如同書名扎實踐履,一路搭便車約80多趟,起點候車一個抗拒舊日熟悉感、不明就理的未知嘗試,怯生生盼望到隨遇而安,雖末了臨近寒冬不得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搭灰狗巴士,但相機就被偷了。Chang在〈一意往前〉章如此寫道,「人醒著就只攔車,一輛換過一輛,開門關門、上車下車,從今日出發,追趕一直等在前頭的明日。……累了就攤開睡袋倒頭睡,加油站、遊客中心、速食店、空地、露營地、遊民收容所、公車亭……從吃和睡中節省下來的錢拿來換取里程的延伸。」
途經出走者朝聖地《阿拉斯加之死》史坦必德小徑,被一位大叔撿起,相談中意外發現對方竟曾偶遇主人翁而試圖勸告,「不禁起雞皮疙瘩,他帶我到步道入口瞧瞧,現是電影模擬的場景。因河水暴漲受困出不來,克里斯被迫留在那個地方,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結局也變得傳奇。」共鳴於低限度物質需求與內省文明,沒有巴士時刻表和旅館房間,抵達下一站前,蒼穹下大地為床,選不起眼的地方,汗臭蚊咬照樣睡加油站洗頭無所謂。一直走一直走,並不孤單寂寞,且彼時顯得較結實,「不知道下一餐要等多久會在哪裡,得吃起來放啊。」
旅者匆匆難免避重就輕,社會寫實又能關注幾分?他亦稍稍補充北美原住民所處境況,「跟我們一樣黃皮膚。有次參加原住民研討會,老人家一邊講一邊哭,氣氛凝重,過去可以自由狩獵,現在集中到保留區,沒辦法適應,被金錢交換土地,戶頭空有一堆錢也不知怎麼用。這是全面、全國性的問題,不限於少數區域。」這歷史包袱溯自1876年,加拿大政府依據《印地安法》(Indian Act)設立保留區,乃原住民失去土地之開端。如今,被趕入、居住於保留區的原住民,普遍存在酗酒、藥物、失業、貧窮、賭博、家庭破碎等問題,傳統文化遭受威脅。加上19世紀中葉一直到70年代,約有15萬原住民兒童被迫離開父母,被送入寄宿學校接受農業或工業非正規教育,成為沒有歸屬認同、產生隔閡代溝的創傷一代。2008年總理哈珀雖對該段不當同化政策歷史做出道歉,百年來施行的文化滅絕,真相調查與平等和解漫迢路長。
在阿拉斯加時,則注意到基奈半島附近財團鑽探採礦開發案及環保的爭議,超過七成居民反對,理由簡單,礦產短利而鮭魚洄游千百年才是永續資源。若詢問居民意見,「他們表示什麼季節做什麼事情,看天吃飯,依賴土地為生,土地認同深厚。」也許在Denali國家公園見識北美第一高峰的壯闊,也許在Katmai國家公園近靠《灰熊人》的現場,旅行終點溫哥華待機,當他散步公園看見死去的鮭魚,如此竭盡氣力不遠千萬里只為了回到出生之地,回家,因為它只有一個。
生命的觀照
打工度假、換宿的旅記不乏爭鮮鬥艷及資訊介紹,少見由生態野保意涵貫穿切入。高海拔森林很安靜,不像台灣充滿蟲鳴鳥叫,Chang便形容,「在野地裡巧遇的動物們,尤其是構造上與人類相近的哺乳動物,都會在我心頭亮起奇異的光彩。呼吸著相同濃度的空氣,處於相同的環境溫度中,腳底下踩踏著相連的土地,甚或在眼瞳的表面留下彼此閃現的身影。……這些優雅從容、倏忽來去的生命是一種象徵,直接反映桀敖不馴的野地精神。」冷酷異境裡生命相視以互依互存,來自純粹的謙遜禮讚,他舉布魯克斯瀑布觀看棕熊捕鮭為例,「當熊出現在道路附近,觀光客得配合趨避,直到熊離開狀況解除才恢復通行。同一個空間近距離相處,不用柵欄區隔開來。這是熊的家,尊重大自然是很大的一個啟發。」
沮喪於大背包遭竊,戰慄於險險被20公尺之近的北極熊追上以外,一切非常幸運。露宿搭便車,增長野外求生技能,敏感判斷潛在危險,與人交遇,同野生動物的共時性,有意義的巧合,被釋予的善意,「一直跟陌生人接觸,如何不以貌取人,全憑當時處境,一個抽象的感覺。」他這般給搭便車下著註腳。遠方召喚自我求索,心的動盪毫不精準,卻因此遼闊清澈,座落不只版圖地貌,心擁大陸海洋,旅途從未真正結束。
可以載我一程嗎?加拿大、阿拉斯加野地漫遊
作者:Chang(邱昌宏)
出版社:華成圖書
出版日期:2014/12
那塊土地是遙遠的、蠻荒的、瑰麗的、不留情的、孤注一擲的、不可親的、令人敬畏的,任何人膽敢輕視那主宰洪荒的自然力量,必遭嚴厲對待。
事後回想,當時我的心態除了獵奇之外,似乎還有一些以身犯險的潛在驅力從背後推我,跨過一條看不見的、叫做「恐懼」的界線。我當然可以安安穩穩地待在線的這一頭,可是如此一來,就無從得知究竟錯過了另一邊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