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埔如何成良田? 如果明白 你不會捨得蓋農舍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溪埔如何成良田? 如果明白 你不會捨得蓋農舍

2015年03月27日
作者:女農阿寶(寶蓮園自耕農)

※ 本文轉載自 寶蓮園

2009年,在員山內城租下五分水田耕種水稻,山青水秀的景色,天寬地闊的田野,手拂青秧,腳踩柔泥,流的汗水都透著幸福!

蘭陽平原:圖片來源:cjc0327

一天,租地給我的80多歲阿伯告訴我,這一帶的水田以前是「溪埔地」沒人要,都是艱苦人來開──溪埔全石頭,一粒一粒用手撿,大人撿大粒,囝子撿小粒,真艱苦撿才撿有一分地…沒有卡車的年代,撿出來的石頭就地利用,疊成田埂……啊!莫怪!小時候我經常納悶:砌田埂為什麼不用方正一點的石塊,偏用圓滾滾的鵝卵石,圓石不是很難堆砌嗎?如今想來,我兒時成長的冬山、柯林、三星大隱一帶,那些層層疊疊的鵝卵石田埂,是多麼珍貴的人文景觀,堪稱重要的文化財!

阿伯又說,剛開出來的田全是砂,沒土隔(牛踏層),水留不住,人和牛穩穩啊躂,踏到底土緊實才能蓄水……一年一年,為了讓土層深厚,農閒時全家出動,有牛車趕牛車,沒有牛車挑畚箕,到河溝掏爛泥,往山邊挖腐植土,一畚箕一畚箕挑回來客土…颱風大水不敢在家休息,頂風冒雨引濁水灌田、積土膏,多年辛勤,才有如今重型耕耘機下去翻耕都不會打到石頭的好田土。

另一位好友則告訴我她在濁水溪畔長大的故事:父親用扁擔挑著兩個大竹籮,前後各裝一個小小孩──她和弟弟,到了濁水溪畔,孩子在爬在甜根子草叢中歇蔭玩耍,父母從早到晚除了撿石頭還是撿石頭,日復一日撿出一片砂地。剛開出來的砂田秧苗插不下去,得用一根小木棒戳洞,放進秧苗,再把周邊砂土塞緊,才完成插秧的動作。颱風天溪水氾濫,眼睜睜看著辛苦開出來的田一寸寸被濁流刮走,土塊一片接一片崩落,消失在滾滾濁浪中!濁水滔走一家人的心血,往後那一年就註定只能吃地瓜籤,等颱風過後,一切從頭!

聽著這些開田往事,渾身因感動而起了雞皮疙瘩!我踩著深及小腿的軟泥,難以想像當年闊莽溪埔,磊磊石礫,先民是怎樣的胼手胝足……這些豐饒的耕地,一旦填土蓋了農舍,一代又一代的先人血汗,就在級配土石傾倒在沃土上的頃刻間,一筆勾銷!

土地是無法增加的資源,人口越多,土地越是可貴,以台灣目前的人口,需要74-81萬公頃農地,才能達到糧食自給率40%,而根據農委會的全國農地總盤點,尚在耕作的農地僅餘68.6萬公頃,且其中1/3是山坡地農牧用地,水土保持不易,生態敏感高;真正具生產效力的優良農地僅餘44.6萬公頃—其中還包括以農舍為名,實際已經成為花園豪宅、地下工廠、庭園餐廳、高級民宿……等等已經無法耕作的農地。如果數字會說話,這說的就是:台灣的農地再也經不起任何損失!

且不提國家安全或世代公平,光是這些先民開田的過程,都足以確認:土地即使是私有財,也具有相當的公共性!但眼前社會大眾對農地興建農舍的看法,仍然停留在「農地所有權人處分私有財產,是人民的權利和的自由」的觀念裡!這些承襲自先民的可耕地,世世代代生產糧食哺育他的子民,未來,還要傳承下去餵養無數世代,實不應該放任這一代人為所欲為,讓先民血汗在我們手中毀棄!

上網連署:「守護宜蘭心價值」─搶救農田地景 

阿寶 於梨山 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