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PX爆炸案 牽出兩岸石化夢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一場PX爆炸案 牽出兩岸石化夢

中國環境調查系列報導之一

2015年06月04日
本報2015年6月4日福建漳州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 環境無國界,汙染亦無國界。中國近年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環境成本,吸引商人赴中壓榨環境謀取利潤,台商亦未缺席。一味追求高利忽視環境和安全的後果,比方說2014年崑山工廠爆炸案、2015漳州PX廠爆炸案,都是悲傷的事件,也都是台商投資項目。兩岸互動對環境的影響究竟多深,環資特約記者林吉洋前往中國進行獨立調查,將為讀者帶來一系列台商在中國的環境表現、中國草根環保行動以及中國農村社造案例的相關報導,敬請期待。

「PX」專指石油化學工業生產的原料「二甲苯」,但在當代中國語境,「PX項目」則用以代稱石油化學工業,即台灣一般所謂的石化業,由於中國的石化原料產能僅只有需求量的一半而須仰賴進口。目前中方政府正積極籌劃在昆明建設新的PX項目,因此4月份發生在漳州古雷半島的翔鷺騰龍石化廠爆炸案,再次引發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對於PX項目的敏感神經。

古雷半島擁有絕美的海岸景觀,漁業資源更是豐富,卻因為一時眼前的短期利益,將要永遠的消逝。圖片攝影:林吉洋
漳州PX廠爆炸,照亮黑夜如晝。攝影:iSea海滨。圖片來源:iSea海滨微博

漳州古雷的PX廠則屬於台灣東帝士集團前總裁陳由豪所主導的翔鷺集團,追根究底該廠的身世,則幾乎是1994年七股七輕的轉世投胎所化身,而廈門發展石化業則可以追溯到台塑集團的「海滄計畫」,對照台塑六輕在2014年3月的爆炸案,引發台灣民間對發展石化產業的質疑聲浪。

這一場發生在福建漳州的爆炸案,冥冥之中,似乎也反映出兩岸政府同樣追求經濟快速發展,選擇耗能耗水高風險的石化產業政策,巨大的環境與社會成本難以承受、卻又無法放棄的結構性困局。

台灣「七輕」化身「翔鷺」轉進廈門

1980年代初期的台灣環保意識興起,各地民眾自力救濟、反公害運動風起雲湧,台塑六輕投資案在宜蘭受挫,轉移到雲林麥寮興建六輕廠後,新的石化設廠項目則不斷受到阻擋。1994年東帝士和燁隆提出於台南縣七股濱海地區設置七輕,在地方人士、環保運動與民代串連反對下,宣告終止。

在地方人士和環保運動的努力下,台灣七股溼地逃過七輕計畫。圖片來源: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

同時期1990年代初期兩岸關係開始接觸,隨著島內各個石化擴建投資案受到反對,相對中國大陸則不斷向台灣石化大亨招手,台塑提出「海滄計畫」在福建廈門海滄區建設新的石化大廠。但這個方案因為與當時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違逆,遭到投審會否決,這個打造兩岸「石化王國計畫」從此胎死腹中。

台塑投資海滄計畫終止後,計畫興建七輕的東帝士集團,則鴨子滑水推進廈門海滄石化廠投資案。2000年9月,東帝士總裁陳由豪一方面向政府及銀行團要求金援紓困,另一方面又召開記者會否認廈門翔鷺的石化投資案與他或東帝士集團絕無關係*1。然而2001年,東帝士透過印尼台商「整廠輸出」的方式,以翔鷺化纖、翔鷺石化公司名義向廈門市政府提出建設案。

廈門街頭的數千人「合法散步」行動

2006年11月翔鷺集團在海滄各項建設工作陸續開展。然而開始運轉的海滄石化廠卻開始受到質疑。幾個月後,105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在中共的「兩會」(人民代表大會及政治協商會議,是體制上最高的立法機構)期間,透過政治協商會議提出「關於廈門海滄PX項目遷址建設的提案」。理由是海滄地區在廈門市區,距離人口稠密的廈門島僅僅一水之隔,影響廈門數百萬人口生活,建議遷廠。

105政協委員聯名要求搬遷的政治壓力成為罕見的兩會提案,透過媒體報導,廈門市市民群情激憤,2007年5月30日,廈門市政府宣佈暫緩翔鷺公司的PX項目。然而6月1日,透過網路與手機短信傳播,仍有數千名廈門市民自發地走到廈門市政府門口散步,平和地表達對於該投資案的抗議。

由於鄰近的漳州市下轄漳浦縣古雷半島具有天然良港,正好適合擴建港口,方便運輸原料的船舶停泊。因此漳州爭取翔鷺集團設廠投資,翔鷺在海滄的後續建設終止後移轉到漳州,此時集團已經擴大更名為「翔鷺騰龍集團」。

古雷曾經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即將讓位於石油化工。攝影:林吉洋

古雷半島:從漁鄉風情到石化煉獄

古雷半島位於福建漳州(地級市)南端,行政上屬於漳浦縣古雷鎮。縣志記載由於古雷半島尾端古雷山於漲潮之時聲鳴如鼓擂,引此得名「古雷」。古雷半島三面臨海,漁獲頗豐,居民世代以捕魚、養殖為業。

2015年的4月6號晚間7點,福建省南端的古雷半島的石化廠發出巨響,爆炸之大,鄰近住家的玻璃都被震碎。由於正值晚餐時間,受到驚嚇的居民紛紛避難。

民眾回顧,當時爆炸威力驚人,半島北側遠離廠區數公里遠的杜潯鎮都能感受到震動,烏雲蔽日彷彿末日降臨,大火夾帶著陸續引發的爆炸接連數日,驚嚇的民眾不敢返家。

接受訪談的居民阿昆(化名)表示,爆炸之後的廢氣隨著風勢向西南飄往東山半島,他聽聞東山的朋友轉述,除了惡臭難聞之外,災後的大雨使得窗戶都淋上一層淡淡的黑漆。

災變之後,政府下令廠方停止營運,並給予避難民眾每人每日100元的避難慰問金。而原本為了古雷半島的石化廠擴廠,已經推展的補償拆遷作業,則加速進行。對於爆炸事件本身,則定調為工業安全的「責任事故」,將針對企業內部管理以及地方政府監管不到位進行究責整改*2。然而,這已經是古雷石化廠兩年以來第二次的爆炸起火,公共安全令人堪憂。

當筆者前往現場勘查時,居民已經大多搬遷至半島北側的新高樓住宅區,只剩下少數居民,仍為了補償條件「談不攏」而拒不接受搬遷方案。

漁民搬遷上樓固然欣喜,卻永久地失去自己的文化與熟悉的海岸。攝影:林吉洋

古雷人立足三百多年,有生存之道

居民阿昆說,大多數村民其實也不是很樂意接受補償拆遷。古雷半島全長26公里,物產豐饒海岸景色怡人。除了個人情感之外,古雷三百多年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古雷有天然海港,居民長年討海維生、近海養殖「養什麼都可以!」近年發展的鮑魚養殖、紫菜、海帶、扇貝都是高經濟收入,漁戶人家一年收入至少是在20萬(人民幣)以上!

但是阿昆提出一個矛盾的說法,以前養殖討海是能夠過生活,但是漁業非常辛勞,經常是天未亮,4、5點就得出門下海工作,現在「補償金幾百萬的比比皆是」,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拿到手上再說」,「至於健康的問題…那是50年之後的事情,以後再來打算。」

阿昆表示爆炸案發生之前,居民就經常在早上聞到一種臭雞蛋的味道。爆炸之後,廢棄由東北風吹到西南東山半島、生活影響較大反而沒有補償,實在也是無奈。但如果吹起南風,則受影響的可能就是廈門,屆時300萬人口的大都市受到影響則非同小可。

筆者與廠區工作人員攀談時,該員工強調,爆炸案發生的是「騰龍」並非「翔鷺」,現在停工損失都是老闆自己承擔,「況且7月能不能開工還說不定?」該員也認為古雷半島原本的生態環境就非常好,但是「騰龍換鳥」這是漳州市政府要來的項目,現在發現已經得不償失,「未來這種原生態的海岸跟漁村,已經找不到了!」

筆者走訪在古雷的海岸線上,碧海藍天確實是個絕佳的海岸景點,如今卻成為囤積廢土的海岸,目睹此景兩相對比則讓人無語。

古雷半島上的絕美海岸線淪為傾倒廢土的垃圾場。攝影:林吉洋

官方定調工安事故,環團批評無良企業

廈門當地的環保人士也批評,翔鷺集團在爆炸案發生後,從未有正式的公開道歉、說明、提出整改方案,從「企業社會責任」到「內部管理」來看根本都不及格,此等行徑根本是「無良企業」。

爆炸案後,中央政府以「工安事故」定調,播報受限於報導「救災消防公安人員的辛勞與勇敢」。然而平面媒體《南方週末》*3、《經濟參考報》*4報導,依據一份短暫公開事後被撤下的公告顯示,古雷石化廠的環評程序仍然存在爭議,媒體指出環保部曾經就古雷石化廠的環評問題,向發改委的開發審批許可提出異議。

媒體指出由於石化PX項目在中國仍然是個高度敏感的產業,因此翔鷺騰龍集團能夠取得環評許可,一來是政策性扶助、二來是企業公關能力。環評程序經常帶有政治性的判斷,如果政府不再支持,則環評程序若必須重提,勢必將影響到銀行融資及擴廠建設審批等程序。

後記:「騰龍再起」或「騰籠換鳥」?

古雷半島台資石化廠的案例有幾層的意義,東帝士集團被批評「債留台灣落跑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投機行為而遭受道德上的譴責,更是一個時期的代表性案例。翔鷺騰龍集團作為曾經高調歡迎的台商樣板企業,如今地位每況越下,看似有可能已經成為政府眼中的燙手山芋。

一方面在中國本身的經濟發展從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升級的轉型階段上,對於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環境及工安標準越來越高,台商若僅僅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資,則可能置身於「被騰籠換鳥」的風險當中。

另一方面,早年中國需要引進外資投入,以增強自身技術,如今中國扶持自身國企集團當中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都是規模數十倍於台資石化業的規模,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古雷石化廠的擴廠與環境衝擊問題,仍有許多未知數在眼前。

筆者實地走訪古雷半島,古雷半島擁有絕美的海岸景觀與,漁業資源更是豐富,而漁村聚落文化正是當代中國急速流失的傳統文化。然而這些亟需保存的生態文化資產、卻因為一時眼前的短期利益,將要永遠的消逝。

離去前,筆者難以釋懷的是,這樣一個生態環境與漁村文化的悲劇,背後的資金來源居然還是來自於台灣納稅人的債務!此等際遇讓人不勝感慨。

逐步逼近的石化廠區即將吞噬古雷的漁村聚落。攝影:林吉洋

【參考資料】

 

漳州PX廠爆炸,照亮黑夜如晝。攝影:iSea海滨。圖片來源:iSea海滨微博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