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版二峰圳,提供民眾休憩戲水。攝影:李育琴。 |
全台三大平地森林園區之一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去年6月正式開園,提供服務,昨(14)日正好滿1週年,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特別舉辦週年慶活動,邀請民眾入園體驗大武山下這座豐富自然資源的森林生態環境。
原為台糖農地的林後四林園區,屏東林管處以山、水、林、園的意象進行規劃,經過1年經營管理,部份樹木已經長高,園區內多元規劃,提供大潮州地區假日休憩的新景點。
在園區中,可眺望大武山系,著名的復刻板二峰圳,傳遞著日治時期至今二峰圳水利工程百年不缺水的智慧,更吸引親子在水圳中戲水玩樂,水圳旁就是一片無患子樹林,林內陰涼舒適,民眾可在樹下休憩遮蔭。
夏候鳥燕鴴來台越冬 林後四林展現「田園之秋」
「里山」願景代表著自然資源永續經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屏東林管處利用銀合歡廢材在園內進行裝置藝術創作,適逢夏候鳥燕鴴來此過境棲息,因此透過地景藝術呈現燕鴴意象,傳遞永續自然資源使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燕鴴是從南半球的澳洲來到台灣越冬的保育類侯鳥,屏東林管處處長張偉顗表示,經過園區環境監測的結果,區內動植物數量和總類持續增長,從2010年至今已發現13種保育類鳥類和1種保育類爬蟲類在此棲息。燕鴴就是其中之一。
親子燕鴴在園間散步。攝影:陳惠敏。圖片提供:屏東林管處。 |
「在燕鴴劃破熹微曉空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蟲幽幽夜吟中睡去。」屏東文學作家陳冠學在《田園之秋》一書中,描述著大武山下的田園生活。
屏東林管處育樂課課長胡淑珠說,園區內有6公頃屬於農耕區,過去種植甘蔗、鳳梨,在2月收成,3、4月燕鴴就會飛來越冬繁殖,牠們喜歡甘蔗收成後農地裸露的草生環境,正好提供了燕鴴築巢育雛。而燕鴴會一直停留到9月,再飛回澳洲。
走到賞鳥區,園區安排了專業志工為遊客解說,提供賞鳥服務。「燕鴴從澳洲飛來台灣大約飛行4千公里,10 天就可抵達,因為喜歡寬闊的草生低地,所以又稱為『草埔鳦仔』。」
「燕鴴的下頜帶著黃色的圍兜兜,求偶時還會畫上口紅,」解說員說明燕鴴的特徵和習性,「牠們飛起來就像燕子一樣,在草叢中靈活飛行,而且生性機敏。在育雛時,還會有擬傷護幼的行為,當發現敵人入侵,就會做出受傷的模樣,在地上拍打翅膀,吸引敵人注意,好讓幼鳥趁機逃生。」
農耕區目前可賞燕鴴等鳥類,林管處也邀請藝術家利用銀合歡廢材創作大型裝置藝術。
正面看待外來種移除 銀河歡變身家具、藝術品
林後四林銀合歡燕鴴裝置藝術。攝影:李育琴。 |
銀合歡是主要出現在南台灣的入侵種,過去引入作為碳材和造紙原料使用,但是卻在不斷擴張後變得難以根除,其分泌的毒素會威脅其他原生種的生存,使林相變得單一,生物多樣性消失,如今恆春半島的分佈達5千公頃。
不過林務局近年將銀合歡砍除後,利用其木材進行多樣利用,包括林後四林的大型裝置藝術,步道也使用銀合歡的碎木片鋪設;此外,恆春當地的藝術工作室使用銀合歡木材設計家具或生活用品。
屏東林管處工作人員表示,銀合歡的木屑也可作為培養土或有機肥,希望用正面的方式讓民眾了解,移除外來種,也能做多元有效的利用。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攝影:李育琴。 |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歷經5年規劃、2年營造,在2014年開園,除了作為大潮州地區民眾多元休憩、環境教育的新景點,對於涵養屏東地下水亦有其重要性。
屏東縣長潘孟安致詞時表示,平地森林園區的規劃和營造,讓大潮州地區地下水得以補注涵養,抑止下游沿海地區的地層下陷,期望園區的樹快快長大,發揮保護地下水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