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食安自己救:日本大學「生活協同組合」合作消費運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自己的食安自己救:日本大學「生活協同組合」合作消費運動

2015年07月03日
作者:王俊秀(輔大講座教授、台灣國民信託協會理事長、台灣綠市集協會理事長)

18世紀初,英國的社會改革家Robert Owen(1771-1858)[1]見到工人的艱苦生活,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共28人在1844年8月15日發表宣言,組成了羅岱爾先鋒合作社(Rochdale Pioneers Co-operative)[2],當年由於勞工的薪水過低,其生活必需品的質量操在賣方市場而大受影響,合作運動主張:社員社會及知識的向上提升、一人一票民主經營、盈餘公平分配,COOP在台灣被稱作合作社,在日本被稱為協同組合。並於1844年12月21日開店為弱勢消費者出力,成為消費合作社的濫觴,剛開始的商品只有4項:麵粉、奶油、砂糖及燕麵。

國際合作社聯盟1925年起採納的旗幟,目前新的旗幟參見ICA官方網站。CC0

後世更以「羅岱爾原則」來指稱合作社所遵循的理想、章程及經營條款,包括公開、民主、盈餘比例回饋、政治/宗教中立、現金交易、教育推動等原則。1937年,該原則在國際合作社連盟(ICA)的巴黎大會被通過,從此也成為國際合作(社)運動之原則。

[3]更早1922年的ICA大會議決7月的第一個週六為COOP日,1923年ICA再以彩虹旗作為合作運動的象徵:7種顏色的匯集就是多元的合作[4]。反戰、和平運動及合作運動旗的七彩紅色在下,後來成為六色同志旗的是紅色在上。2012年更是國際合作運動年。

特別教育推動原則企圖自我培力,擴大消費者的知識力及社會影響力,特別規定盈餘的2.5%作為教育推動經費,1854年就在羅岱爾本店設立閱報室,每天早上9時到晚上9時開放,當年公共圖書館尚未開架,因此閱報室漸成為圖書館,1861年時有藏書5000冊,包括出借顯微鏡與望遠鏡,後來其它合作社亦跟進,成為傳統。[5]

合作經濟在日本 :生活協同組合

日本在明治33年(1900年)制定產業組合法,合作制度由上而下展開,包括信用、販售、購買、利用等範疇,因此依法陸續成立各地的農業協同組合(農協)、信用金庫(信金)等。昭和23年(1948)又另制定消費生活協同組合法,生活協同組合(生協)在消費者購買及利用上扮演「合作力量大」及「公益帶來私益」(仍然是一種社會運動)的重要角色。

依照英國的COOP精神,日本的生協有組合員(合作社社員)出資經營及利用,退社時還給出資金。生協的主要業務以生活用品之共同購買為主軸,以消費者的立場經營開店,與生產者立場所開的店並存,依據日本相關研究觀察,生協店的價格有時不見得比一般大賣場便宜,但在價格之外卻提供了一種無可替代的價值:安心感,更是社會資本。

除傳統生協外,仍有不少多元化的事業如共濟(互助及保險)、醫療看護、婚喪喜慶等生活相關項目與生協模式,例如岩手縣的消費者信用生協,特別為多重債務者提供低利融資,以利生活重建、岩手縣的電影院生協、東京都的明星演藝人員生協、新潟縣的瓦斯生協、神奈川縣的22個在地生協一起出資成立COOP葬儀事業。

生協五花八門,因此也需要有上層組織,與政府、生產者對話,擴大「議價」力量(價格協議與價值倡議),這些中央組織包括日本生協連合會、全國生協連合會、都道府縣生協連合會、日本COOP共濟生協連合會、全國勞工共濟生協連合會、日本醫療生協連合會、全國大學生協連合會等。

出外靠朋友 大學生生活協同組合

店內立著大學生協指定店旗幟。攝影:王俊秀

日本大學生協聯合會暱稱UnivCoop,於1958年創立,加盟會員含括大專院校(包括高專、省廳大學校、專修學校)、共用機構(如國立天文台)、獨立行政法人(如宇宙科學研究所)。在這之前曾有東京的各大學於1927-1939年間成立東京學生消費組合。該連合會有222個團體會員(其中有數個跨校生協,大學院校數超過700),社員共158萬,出資金超過9億日元,2013年營業額為1884億日元。

其業務主要有:教學研究商品採購、食堂事業、書店事業、旅行事業、校園電腦事業、校園紀念品事業、汽車考照、保險(在共濟連)等。它的logo延續國際合作運動的七彩旗精神,採用四種顏色,藍色代表協同、黃色代表協力、橘色代表自立、綠色代表參與,四個圓圈的連結代表好循環:幸福循環與合作循環。

以食堂事業為例,食材的共同購買力,讓食安、健康營養的價值與學食價格共存,使得食育得以在大學餐廳展開。除了主張地產地消與國內農場契作外,有時也與外國農業地區契作,例如東四區(北海道、東北、東京及東海)自十年前開始,各大學生協食堂所使用的菠菜委由泰國清邁標高1200公尺的農業區契作。以生產者、大學生協及SWIFT公司(冷凍加工)三者的合作,創造Win-Win 的結果,並實踐了企業的永續度。

在此合作下,在地農業有機會與整頓農地、創造就業、經濟作物三者連結。大學生協並在收益當中提供獎學金給農業生產者的孩子們。10年前大學生協曾輸入部份中國產的疏菜,但驗出農藥殘留,當時泰國清邁農業區還違法栽培著罌粟(可鍊毒海洛因),大學生協藉此機會提供合法的經濟作物,促成跨國契作。接著產地拜訪也成為大學生協旅行社的業務,許多東四區的大學生協食堂的經營者與消費者都成為潛在客源。

有了安心的食材烹調出物廉價美的生協食堂菜餚後,食育的作用出現在點完餐的收據上,依所點的食物,顯示卡路里、鹽份及紅綠黃三色營養。首先,日本人(18-29歲)一日平均攝取卡路里為男生2650、女生1950。其次,日本人一日平均鹽份攝取量為男生9公克、女生7.5公克。至於紅綠黃三色營養指的是三種食物群,每一點代表80卡路里,日本人(18-29歲)一日平均男生25點、女生20點;紅色食物群(肉類、魚、牛奶、大豆製品)每餐男女各2點;綠色食物群(蔬菜、水果、海藻類)每餐男女各1點、黃色食物群(五穀、砂糖、油脂類)每餐男生5-6點、女生4點。

東大生協食堂的菜色,帳單上會說明本次攝取的營養。攝影:王俊秀

為了持續性食育,各大學生協發售電子「學食pass」,以一學期為期,一方面鼓勵營養均衡的飲食,所有前述飲食資訊全都記錄在卡中,其次許多家長亦鼓勵此舉,縱使生活費花完了,也不影響正常飲食與健康。食堂正餐之外,各大學生協也提供學術研討會餐會、畢業餐會等服務。中東留學生較多的19所大學生協食堂,更提供回教Halal 學食[6],例如不吃豬肉、不用酒精、依伊斯蘭法律所屠宰的其他肉等。提供了尊重文化差異的學食,得以讓不同國家的同學可以一起同桌吃飯,不但令人高興,更是文化交流的好機會。ck

1980年代,保險共同購買的共濟事務也納入大學生協,2010年成立全國大學共濟生協連合會(大學共濟連),處理包括生命、疾病、災害保險的業務。2013年的數據顯示有64萬人加入,屬於大學生協多元化業務的延伸,由大學生自由加入。2012/4-2013/3學年度間,大學共濟連共處理41387件保險案,給付31億8957日元。[7]

最重要的是「良心」

翻開日本大學生協的歷史,從1898年的同志社大學開始,曾留學英國及德國的人道主義及社會主義學者安部磯雄教授[8](1865-1949),與有志的學生們一起號召成立「同志社學生消費組合」,這樣的舉動與有基督教新教倫理背景的創校理念也有關係,1875年同志社英學校由日本六大教育家之一的新島襄創校,陸續發展9個不同學校,成為學校法人同志社,這些學校的校訓都是「良心」。

該組合經歷多次改名與改組,現名為:同志社生活協同組合,服務包括大學、女子大學、高中等多個校園,早期生協還曾與校園工會合作,成立京都家庭消費組合,算是大學的社會責任了。這個模式仍在如北海道人口較少的地區,大學生協也歡迎附近社區的居民加入社員,以共同購買來連結大學與社區。

日本全國約有780所國公私立大學,生協算是一個師生自立救濟的組織,以集體合作來保障校園生活,因此校園自治風氣強的大學都有成立生協,例如1946年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生協開始先後成立。國立大學教授、職員的發言權一般較強,會引導生協理事會的發展,私立大學未設生協理事會,成立相對容易,特別在連合會可能先期投資硬體的情況下。宗教型大學一般對自治活動較消極,也會影響生協的設立,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學開始以引進便利商店來取代生協,被視為生協「不合作運動」的開始。

因此仍有一些大學未加盟生協連合會,採用不同模式以提供服務,例如成立學食及購買部(上智大學)、引入三省堂書店、紀伊國屋書店(國際基督教大學、專修大學)、以厚生會來招商經營(筑波大學)、加入當地的生協連合會、跨校生協、自校的關係企業經營(明治大學)等。未加盟全國生協連合會的大學中,有17所私立大學另組成「私立學校厚生事業連絡會」。

[9]另外,大學生協連合會也為上述學校的教職員工成立了跨校生協,例如東京跨校大學生協共包括了100所私立大學、38 所短大、13所大學院大學及公立大學校、6所專門學校[10],其它跨校生協包括愛知縣、福岡、大阪、熊本縣、宮城縣等。還有小跨校的學園生協,例如南九州學園生協。會員費由5000-20000日元不等,畢業時退回。

東大生協

雖然各大學生協的業務大同小異,本節特別介紹被評價為「值得依賴的存在」的東京大學消費生活協同組合(下稱東大生協),東京帝國大學於1877年創設,發展至今,已有三個校園:本鄉、駒場、柏,共有10個學院、15個研究生院、11個研究所、14個校級中心,教職員7602人、大學生14018人、研究生14076人。1946年6月成立了帝大協同組合,1948年消費生協法通過,隔年2月,東大消費生協創立,三個校園的生協會館(東大稱為厚生會館)也陸續完成,其中本鄉總部的的一處店舖與食堂就在赫赫有名的安田講堂,1966-1967反美日安保條約學生運動所佔領的地方。駒場校園更是東大教養學部(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所在地,通識教育的朝聖地[11]

東大生協由理事會來決策,目前理事長由人文社會系研究科高橋和久教授擔任,理事會有30人,包括3位老師、7位職員、6位研究生、12位大學生、2位生協職員。另有常務理事22名,也是學生代表最多,有18位。監事11名,學生代表6位。依照業務契約,生協執行其五大業務(含保險)及一些個別事業包括停車管理、校園巴士、畢業袍等,因此需要實體店,而在2004年大學全面法人化之後,生協出資興建會館,獲得經營權,到一定時間,產權歸校方,稱為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事業[12],例如駒場的會館到2019年、本鄉會館到2030年,也是另一種合作事業。東大生協除了年度事業報告書,向所有社員報告外,它也出版環境事業報告書,食育之外,也有環境教育。

校園

食堂

賣店

書店

旅行社

本鄉

4

6

1

1

駒場

3(含一間咖啡廳)

2

1

 

 

2

 

 

付屬機構

3

3

 

 

東大的生協會費為16,000日元,以2012年度為例,會員56,000人,其中13,895人加入相關保險(生命、災害及賠償責任險),共同出資金額為7.8億日元,當年度營業額為79.5億日元,其中食堂事業佔20.7億。生協是一種合作事業,當然也創造了就業機會,共聘請全職60人,半職551人。

生協合作事業也是經營事業,仍會有損益的情況,2006年度,東大生協曾虧損2.5億日元,目前仍有赤字8,600萬日元。2011年度由於311震災及自動販賣機的政策改變,當年營業額減少5.7億日元,其中因震災取消的各種餐會、旅遊就高達2.5億。因此如何提升服務,吸引更多來客數,就成為重要的生協經營策略,近幾年的來客數在600-695萬人之間。各種鼓勵參與的創意活動被設計來吸引教職員工,甚至社區居民,例如食堂新品及賣店便當的試食會、前述的Halal 食譜、TFT(Table for Two)共食、改善回饋卡等。TFT(Table for Two)共食每一份由生協捐出20日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弱勢兒童的用餐[13]

改善回饋卡原來是在2004年由東京農工大學生協的職員白石昌則(1969-)所發展的一言卡,由於白石先生的網路回應非常有趣,最後居然將相關內容出書,2005年由講談社出版,書名就是:生協的白石先生[14],熱銷超過100萬本,成為大學生協最佳廣告,連農工大學也有名起來。2008年「生協先生」白石被聘為東京跨校生協的店長,2009年被原農工大學邀請成為第一號宣傳大使,2013年後擔任法政大學的小金井校區的生協店長。

2008年該書在台灣出版,書名為:福利社的魔力留言板[15],由書名可知台灣的消費合作社被等同於福利社,窄化了合作運動的精神與內容。

合作運動與國民信託運動皆主張:人民(消費者)是最大的社團,也是最大的財團[16],精神類似:萬人一元之力大於一人萬元的萬倍,以社會資本協力累積經濟資本,支持自然資本及文化資本,適用範圍包括電力合作社、住宅合作社等,落實:公益是最好的私益。合作力量大,當可開創幸福結構與幸福循環。

[1] 同時也是環境決定論、烏托邦社會主義的思想論述者,為了減少童工,曾在工廠設置幼兒所,號稱性格形成學院。
[2] Rochdale位於英格蘭西部,現在隸屬曼徹斯特州,COOP成立當時則屬蘭開夏州。
[3]友貞安太郎 『ロッチデール物語』 コープ出版社、1994年
[4] 哈雷機車的廣告詞:United by the Independent, 很能說明合作運動的精神。
[5] http://ja.wikipedia.org/wiki/ロッチデール先駆者協同組合
[6] Halal 意為被應許者。
[7] 大學共濟連 http://www.univcoop.or.jp/coop/report/report14-08.html
[8] 1901年他號召成立了東京專門學校(後來的早稻田大學)的棒球社,被稱為日本棒球之父。
[9] http://ja.wikipedia.org/wiki/大学生協
[10] 東京跨校大學生協 http://tic.coop/index.html
[11] 2014/3/1筆者帶團前往東大駒場校園訪問生協。
[12] 1992年由英國發展,是財政改革的一種手法,日本於1999年通過PFI 法,公共服務引入民間資本,範圍包括監獄與公立學校。2011年修訂,加入公共設施營運權。
[13] 2011年度事業報告書 http://www.utcoop.or.jp/about/pdf/report.pdf
[14] 白石昌則、農工大學生,2006,生協の白石さん,東京:講談社
[15] 楊素宜譯(白石昌則與農工同學們共著),2008,福利社的魔力留言板,台北:大塊文化
[16] 王俊秀,2012,人民財團與信託社會,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