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防猴奏效 「猴采桃」飽含環境關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上網」防猴奏效 「猴采桃」飽含環境關懷

2015年07月03日
本報2015年7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猴采桃」識別標章。圖片提供:臺博館。

來自花蓮秀林洛韶、新白楊綠保農園,猴子吃不完好吃的水蜜桃,現在輪到人類享用。

以猴子命名的「猴采桃」,周末將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田裡有腳印」市集亮相,邀請民眾嘗鮮,採買健康、甜滋滋的水蜜桃,除了鼓勵與自然共生的農法,還能聽聽3位農民如何與猴子鬥智的心路歷程。

農產關係生物多樣性  果園也能成森林

去(2014)年12月臺博館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動「田裡有腳印」市集,提供綠保、有機以及友善環境農法的農產品銷售管道。

臺博館副館長林華慶表示,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育息息相關,我們餐桌上的食物,生產過程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影響。他說:「支持有機不只是為自己的健康,也不只是零檢出,而是為了環境永續;農法中任何決定,都對生態系產生影響,這是市集想與消費者溝通的概念。」


猴采桃甜滋滋,照顧農民也照顧台灣獼猴。攝影:廖靜蕙。

2010年起,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在地居民友善利用土地,引導園區聚落永續發展,以達經濟與生態雙贏。如今近12公頃的土地由慣行改為生態農法,並以晚上出現的黃嘴角鴞申請綠保標章,不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作物,還要來西寶過夜看黃嘴角鴞,促進當地生態旅遊。

來自花蓮秀林鄉洛韶及新白楊3位農友,不但取得綠保標章,也是市集成員,不噴灑除草劑的農園裡,昆蟲、無脊椎動物數量非常多。對農藥敏感的環紋蝶在此形成龐大族群,吸引食蟲性的鼬獾與保育類的黃嘴角鴞;兩棲爬蟲類、鳥類、小動物也陸續報到,儼然已是厚實的森林複層生態系。

然而,台灣獼猴造成的農損仍讓農民心裡淌血,但他們寧願讓獼猴吃掉一半以上的水蜜桃,而不願採取激烈的防治方式。農民自嘲說,水蜜桃都是猴子吃不完的才能拿來賣。今年農民使用「防猴網」奏效,水蜜桃盛產。臺博館將這些猴子吃不完的桃子,命名為「猴采桃」,並設計以獼猴為主角的識別標章。

與猴鬥智  防猴網奏效

「猴采桃」台語發音和好彩頭相近,期許獼猴和水蜜桃互相輝映,創造農民最大商機。

防猴網研發者是台東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陳奕君,記者會現場他帶來小型防猴網,示範使用方式。他說,與獼猴交手,有如武術高手對決,要立於不敗地位,秘訣在「見招拆招」。


台東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陳奕君說明防猴網原理。攝影:廖靜蕙。

猴子雖想盡辦法破解防猴網,網上也有猴子咬痕,但終究失敗,只有沒綁好才會讓猴子入網飽食一餐。不過用在木瓜上的防猴網,雖然拆不開也進不去,但猴子學會讓木瓜掉到底層,網袋成了濾網,讓牠們盡情吸吮「木瓜漿」,由此宣告用在木瓜樹上無效。

而孔目極細的防猴網,除了擋住獼猴、白鼻心、鼬獾等比較體型較大動物,也能防鳥類啄食;且只需針對獼猴入侵果園的缺口,或與自然林交界的果樹罩上猴網即可,可視需求調整覆蓋罩網的果樹數量。一般來說,只要在水蜜桃結果、收成前2個月罩上防猴網即可,網子設計在於阻隔野生動物,不會造成傷害,因此用於有機驗證也行得通。

洛韶果農使用的防猴網。攝影:廖靜蕙。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農民將桃樹種下到結果通常需時3~4年,每年約在3月開花結果,農民仰賴這些收入。而山上除了獼猴,還有山豬會為了吃水蜜桃,推倒整棵樹,一棵樹就完了。再加上當地交通條件不佳,要利用流籠、沿著蜿蜒的中橫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真可謂「粒粒皆辛苦」。蘇慕蓉表示,鼓勵消費者能珍惜支持這些用心的產品。

推小旅行  為維護環境的心意增加產值

這些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的果園、農墾行為,早於國家公園設立前,屬於一般管制區,容許從來、既有的行為。太管處處長楊模麟表示,國家公園內幾乎是國有地,沒有放租問題;農業維持在一定範圍內,國家公園也逐步收回廢耕地,減少保護區內的農墾行為。

楊模麟指出,2010年慈心基金會在當地推動有機農法,從一開始的0.43公頃到去年12公頃;不增加農墾面積,而是改變農法,明顯看出動植物都回來了,生態系也變豐富。

與自然共生的農法讓農民經濟穩定後,接下來要發展小旅行。楊模麟說,今年委託圈谷資訊公司進行居民協力,盼能利用維護環境、景觀創造附加價值,增加收入。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