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吃光了我們的魚?東北角剝皮魚輓歌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誰吃光了我們的魚?東北角剝皮魚輓歌

2015年08月14日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早晨的傳統市場,總是家庭主婦們節儉持家的首選,只見一群婆婆媽媽圍著魚販議論紛紛……

小販大聲吆喝:「剝皮仔一斤50啦!青菜你挑。」圍觀的婆婆媽媽們終於有人發難:「這魚仔甘美修小尾?」(這魚不會太小條嗎?)

小販無奈的表示:「我們也不想賣小條的啊!可這個季節就只有這種大小,去頭去尾剝好皮的一尾80元,要不要買啦?」雖然大家嘴上抱怨著,但手還是很老實地一手鈔票換一袋小剝皮魚離去。

往年秋冬時的成魚(左)對比104年夏季的幼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廣受喜愛的剝皮魚

剝皮魚屬於單棘魨科,剝皮魚,因食用前必須剝除身上厚皮,故俗名作剝皮魚、剝皮仔。其肉質潔白少有腥味無暗刺,廣受一般家庭喜愛;剝皮魚肝在日本更不輸有海底鵝肝之稱的鮟鱇魚肝,不同於鮟鱇魚肝的強烈味覺衝擊,剝皮魚肝臟則是濃郁又不失雅緻的風味,名菜剝皮魚生片佐肝醬更有著不少死忠粉絲。

剝皮魚全世界約有32屬102種,而光台灣便紀錄有14屬26種,其中最為台灣人廣為食用的大型剝皮魚是俗稱白達仔的單角革單棘魨(Aluterus monoceros),為台灣沿海常見魚類,又以北部海域最為常見,嗜食水母、藻類與無脊椎動物。有著成群聚集在海面漂浮物下的習性,以致有漁人常戲謔的說:「垃圾漂來了,剝皮就來了!」

這魚不會太小嗎?

今年7月中旬後北部各地漁港紛傳捷報,不止基隆,金山、萬里、澳底也紛紛出航捕撈剝皮魚,各港口停泊卸貨的剝皮魚幾乎以噸計量;但體型清一色都是不及20公分的小型幼魚。難道漁民、商販、消費者不覺得這魚太小嗎?

2015年夏季漁船進港卸貨中的剝皮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對於看老天臉色吃飯的漁民來說,能出海的天數寥寥可數,加上環境變遷以致不少漁場產量都受到縮限,導致多數漁民抱著「有什麼抓什麼、抓什麼賣什麼」的心態;提到禁漁永續時,則是「我不抓,還有別人會抓!憑什麼要給別人賺?」、「這個時節就是只有小魚,價賤多跑幾趟就回本了」的辯駁。

對於商販而言,「魚」不過是件商品,各種尺寸均能找到銷售管道,剝皮魚每斤可賣到百元、小剝皮魚就賣百元以下!無食用價值的體型則可賣給工廠業者,以加工成紅燒魚罐頭或魚粉飼料;筆者於基隆望海巷漁港的路邊攤詢價時,更出現每台斤十元的離譜價格。

對消費者而言,海鮮以新鮮便宜、美味好處理為首選,對環境的友善永續反倒就是其次了。加上台灣養殖技術卓越,也使許多消費者誤以為養殖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以致鬧出魩仔魚是養出來的笑話。

剝皮魚罐頭,裡面的剝皮魚都是不到5公分的小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剝皮魚罐頭上標示產地為台灣,剝皮魚幼魚被撈盡,台灣海洋資源難永續。圖片來源:白尚儒

秋天的魚 夏天就捕光了

「夏天白帶、秋天剝皮」這是老天恩賜給東北角漁人們的瑰寶,十多年前的剝皮魚是又大又多。只要秋天一到,剝皮魚必定準時報到,隨即東北角海岸線湧入人潮搶釣剝皮魚,也為當地商家們帶來意外的觀光收入。同時讓飽受東北季風肆虐,難以出海的漁民們得以溫飽。其實今年的濫捕剝皮魚幼崽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筆者常拜訪的基隆市崁仔頂漁市場,每到春末夏初之際總是堆了一簍又一簍的剝皮魚幼崽,連頭帶尾不會超過手掌大。看似魚滿豐收,但其實魚體過小、產量過剩,往往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往往以每台斤30元不到的賤價傾售。對比秋季報到的成魚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Google搜尋到的2015夏季與2012秋季的剝皮魚新聞。圖片來源:白尚儒。

永續海洋與經濟收益觀點來看,濫捕體型過小的未成年魚無疑是殺雞取卵、短視近利;而老成的個體也應當釋回使其繁衍同樣具有基因的下一代,我們應當選擇是中間值的性成熟成魚,牠們既有細嫩肉質也有成魚風味,更重要能讓牠們還有繁衍下一代的機會。我國目前有關漁業尺寸規範,僅有103年公告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規範甲殼寬過小以及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不得攜回入港或持有;但礙於無有效稽查制度,仍可發現違規蟹體流入市面販售。永續政策的推行,應加強相關知能宣導並落實取締稽核,我國著名的東港櫻花蝦產銷班就是個成功案例;否則就只是空談保育的作秀,所以才導致103年11月發生新北市野柳漁港的大量抱卵母蟹墳場事件

如今氣候變遷、棲地汙染的環境下,漁業科技的進步遠超過海洋生產力,過漁濫捕無疑是弊大於利。東北角剝皮魚輓歌前奏曲已響起,終有一日剝皮魚的滋味將只會是回憶與傳說。

往年秋冬所捕獲的剝皮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作者

白尚儒

臺灣永續鱻漁發展FB社群代表人,現為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自有記憶以來,餐桌上總是少不了海鮮,可謂「三日不嚐鱻,渾身不對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