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海而走 黃柏堯盼走遍2千小學喚「健海天使」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為海而走 黃柏堯盼走遍2千小學喚「健海天使」

2015年10月09日
作者:謝宗璋(公民記者)

「若用金錢去算,不知要多少經費才能完成這件事,但若現在不做的話,這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熱愛大海的青年黃柏堯,2年前毅然捨棄穩定收入,只帶簡便行囊,就踏上「看不到終點」的環島旅程,他以徒步或搭便車,盼走遍全台2千多所小學,義務為孩子上海洋教育課,希望喚起「健康海洋天使」,一起疼惜海洋。

黃柏堯在小學上課,深深攫住孩子的目光。照片提供:黃柏堯。

黃柏堯在小學上課,深深攫住孩子的目光。照片提供:黃柏堯。

每到一所小學就算只有40分鐘能與孩子面對面,他仍以其與大海相處的親身經歷,積極向孩子訴說有關海洋的美麗與哀愁,奮力宣導不要再製造一次性的塑膠垃圾,以降低對海洋的傷害。

這位孩子眼前的「海龍哥哥」,既非教師也非表演者,卻懂得運用戲劇般的肢體語言攫住孩子的目光,令老師們眼睛為之一亮。從2013年11月初啟程,黃柏堯至今年9月底已親自遍訪171所小學,其中有10所拒他於門外,但成功接觸逾三萬名學童,上過325堂課。

企管系畢業的黃柏堯,原本在台北從事行銷工作,有一天偶然收看公視節目正在介紹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工作,使他開始嚮往東海岸。後來因為公務常需往返花蓮,每趟車程沿途的海景讓他難以忘懷。為了在花蓮定居,2012年他選擇到花蓮展開半年聘約的低碳旅行企劃工作,閒暇時則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當志工,跟著廖鴻基與一群熱愛海洋的朋友,投奔大海的襟抱。

因為接觸海洋,改變黃柏堯的一生。在花蓮的日子,他經常搭船出海,見證太平洋上成群的鯨豚在浪花間跳躍,然而一隻擱淺海豚臨死前吐出了一個塑膠袋,令他震撼不已。「解剖後的海豚屍體,胃裡竟然都是塑膠垃圾!塑膠垃圾對海洋一直是無解的問題,所以我想用剩下的生命,來為這片土地與海洋做點事情。」

孩子在公園向民眾宣導減量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照片提供:黃柏堯。

孩子在公園向民眾宣導減量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照片提供:黃柏堯。

「小學生心智尚不能容納負面訊息,因此要趁現在教導他們正面看待海洋,從孩子的教育開始,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將在花蓮蒐集有關海洋的影像資料,寫成一個「尋找海洋的智慧和快樂」的故事,然後買了一張地圖,沿著山腳隨意畫出一條線,作為徒步的路線。「因為山邊的小學生較少接觸海洋,所以就從這些學校開始。」前年冬天,從位於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國小,展開這趟「看不到終點」的旅程。

放下工作無以為繼,就在夾縫中求存,黃柏堯每天手作限量的皮革鑰匙圈「以工換願」,並拿出在花蓮向「黑潮夥伴」習得的手工烘焙咖啡的絕活,他就利用閒暇動手做,賣給認同健康海洋的有緣人,賺取微薄旅費,讓他得以繼續走下去。

「我無法事先安排好何時到哪所學校上課,因為不知道腳程有多遠、多久。」即使走遍2千多所小學可能要犧牲多年的青春,他也以「到一所算一所」的傻勁勇往直前,他說:「若現在不做,這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有時他也搭便車,不只可以稍微歇息,還能讓更多人知道他環島的動機,宣導少用塑膠袋、健康海洋的理念。夜晚,學校就是他的家,他感謝每一所願意借宿給他的學校,度過無數的漫漫長夜。

就算放暑假,黃柏堯也不休假。2014年夏天,他重返曾造訪的雲林古坑鄉華南國小,以7天6夜帶領13位畢業生,從台東富岡漁港出發前往花蓮市區,靜走親近海洋,並沿海岸線撿拾塑膠垃圾,甚至出海探望大海朋友、清理牠們的家園。為了籌措足夠的旅費,孩子們放下假期的玩樂,不畏艱辛騎單車到台中賣現煮的「換願咖啡」。

黃柏堯帶孩子從台東沿著海岸線,徒步前往花蓮,沿途撿拾垃圾。照片提供:黃柏堯。

黃柏堯帶孩子從台東沿著海岸線,徒步前往花蓮,沿途撿拾垃圾。照片提供:黃柏堯。

這趟旅程,他們花費約16萬元,帶回30袋總重約18公斤的塑膠垃圾,「清理1公斤的塑膠垃圾,相當於投入8000多元的環境成本,這數據雖不具公信力,卻很真實!」黃柏堯說,也許是孩子們在此行親眼見證上百隻飛旋海豚成群踊舞,或是目睹塑膠垃圾為海洋帶來的危害,恐懼完全被他們拋諸腦後,個個神情炯亮地認真向旅程遇到的路人,勸導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甚至有一天還接觸250位民眾。

今年暑假他在台南市新山國小繼續培訓「健海天使」,他與孩子透過紀錄片《海洋塑化記》的啟發,得知每人1年使用塑膠袋數量多達750件,「這對海洋是多大威脅呀!」黃柏堯便號召「天使們」上街向民眾勸導減量使用,並蒐集了2600個塑膠袋及900個吸管,最後製成兩套塑膠衣,並在今年造訪東海岸時,親自送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使用,作為「嚇人」的活教材。

台南市新山國小孩子將蒐集來的塑膠袋製作成塑膠衣。照片提供:黃柏堯。

台南市新山國小孩子將蒐集來的塑膠袋製作成塑膠衣。照片提供:黃柏堯。

走訪過許多校園、接觸過許多孩子與有緣人,黃柏堯願意踏上這趟「看不到終點」的旅程,無非是希望告訴更多人,海洋對我們的土地是多麽重要,拯救海洋,是可以從改變我們的小小習慣做起。他說:「當環境健康,我們身體也會變得健康,同樣地,當我們身心健康,環境也會因我們而健康。」這就是他所堅信的「健康海洋」精神,讓他堅持地「為海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