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嚏猴與走路魚 喜瑪拉雅山發現新奇物種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噴嚏猴與走路魚 喜瑪拉雅山發現新奇物種

2015年10月08日
本報2015年10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近年來,喜瑪拉雅山東部已發現超過200種新物種。最近,科學家又記錄到數種新發現的動植物,包括一下雨就會打噴嚏的猴子,以及可在陸地待上四天的「走路魚」。

喜馬拉雅山區發現新種「會走路的魚」(blue walking snakehead fish)。Henning Strack Hansen。圖片來源:WWF。

喜馬拉雅山區接連發現新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5年的「喜瑪拉雅山物種」報告指出,過去5年間,尼泊爾、不丹、緬甸北部、西藏南部和印度東北部發現的新物種,植物共有133種、魚類26種、兩棲類十種、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各一種。

喜瑪拉雅山的新種蛇,其花紋就如珠寶般精緻。攝影:Liang Zhang。圖片來源:WWF。

新發現的鳥類被命名為斑點鷦鷯畫眉,新發現的兩棲類是有著美麗藍灰色眼睛的蛙,爬蟲類則是如珠寶般精緻,有著黃、紅和橘花紋的矛頭蝮蛇。

科學家從緬甸北部偏遠森林的居民口中得知有著朝天鼻的新奇猴子(Rhinopithecus strykeri)。據當地居民描述,下雨時就很容易發現這種猴子,因為朝天鼻容易進水,下雨時牠們就會打噴嚏。為了避免鼻子進水,下雨時噴嚏猴會把頭埋在膝蓋之中。

此外,科學家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發現一種會走路的藍色鱧魚(Channa Andrao)。牠們呼吸空氣,可以待在陸地上長達4天,並可以在潮溼路面跋涉1/4英哩(約400公尺),「走」到另一個水體。

生態壓力大 新物種面臨生存危機

同時報告也警告,這些新發現物種面臨著生存危機。

喜瑪拉雅山東部山區只有1/4的原始棲地未遭破壞,而且數百種動植物屬全球瀕危物種。氣候變遷還是當地最大的威脅。此外,人口成長、森林砍伐、盜獵、採礦、過度採集、野生動物貿易、污染和水壩開發等,都對喜瑪拉雅山東部造成生態壓力。

WWF英國分部首席科學顧問Heather Sohl表示:「這些新發現顯示,我們對於地球上的物種所知有限。如果不積極保護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許多未知的自然珍寶可能永遠消失。」WWF不丹分部Dechen Dorji說,「這211種新物種是大自然珍貴的禮物,我們有責任保護和照顧牠們。」

WWF正在協助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的國家發展綠色經濟,以保護當地自然環境和生態服務的方式從事經濟活動,例如永續水力發電計畫,並協助當地居民適應氣候變遷。

科學家發現的新種蛙,有著藍灰色虹膜,以及如貓一般的垂直瞳孔。攝影:Sanjay Sondhi。圖片來源:WWF。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