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一帶一路」環境風險 綠色金融是關鍵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降低「一帶一路」環境風險 綠色金融是關鍵

2016年01月14日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一帶一路」在開發中不僅需要強有力的環境治理,更需要綠化中國銀行業,用綠色金融來控制污染性投資。圖為人民幣上的毛澤東。圖片來源:Simon D。CC BY-NC-ND 2.0

中國的經濟學家、環保官員和環保NGO認為,綠色金融可以幫助管控「一帶一路」開發中帶來的環境風險,消解合作國顧慮。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面臨工業化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問題。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徐慶華近日說,推動該地區的綠色發展,不僅要依靠強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還需要採用綠色金融等手段,從投融資前端建立引導和激勵機制,嚴格控制污染性投資,讓更多的資金流向綠色產業。 

據中國研究機構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 ,「一帶一路」地區將成為全球建築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初步統計「一帶一路」將涉及64個國家約900個項目、投資金額逾8000億美元。 

但「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開發中面臨著極大的環境風險。 中國科學院專門對「一帶一路」沿線包括中國在內的38個主要國家進行了 評估 ,認為該地區既是發展水平落后區,又是發展方式粗放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區。 這些地區國土面積不到世界40%,人口卻佔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壓力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排放了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 

「一帶一路」開發熱潮的到來,會不會讓這個地區成為新的污染天堂? 領頭羊中國,會不會背上「污染轉移國」的罵名? 

11月底,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CAEC)發布了一份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對企業「走出去」在環保方面缺少明確和詳細的法律規定,監管不到位。 「一帶一路」沿線投資目標國國情各異,建議中國建立起完善和透明的環境與社會風險信息公開制度,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加入赤道原則等國際現行標準。 

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紅說,銀行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環境與社會風險。 發揮綠色金融的作用,可以讓資金配置到綠色的領域,而不再配置到高污染、高能耗、高資源耗費的企業和項目,從而淘汰依賴污染環境來獲得利潤的企業。 

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項目總監李琳說,環境風險在銀行的借貸風險中的權重不斷增加。 2007年到2014年的全球投資風險報告中,最早的時候,環境問題並不在前5個最高的風險領域之內,但從2011年開始,跟環境相關的風險進入到各個國家的風險報告中。 

殷紅說,中國工商銀行正在做環境因素壓力測試,希望通過量化的識別工具,來測量出環境因素給企業帶來的風險,以及傳導給銀行的風險。 

事實上,國際環保組織已經將關注的目光從污染企業,投向提供貸款的銀行。 例如厄瓜多爾非政府組織曾 致信中國6家銀行要求會談 ,因為他們為飽受爭議的銅礦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 

國際觀察人士對中國銀行業發出警告 ,認為中國缺乏銀行環保標準造成了不公平競爭,如果中國要維護自己的國際商譽,銀行應該「綠化」起來。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 馬駿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說,把綠色金融要素融入到「一帶一路」投資中去,是中國投資機構的長期利益所在,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他說,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和地區累積投資達到1612億美元,佔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20%。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正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點,中國海外投資機構面臨的環境和社會風險也在增加。 這迫切需要將綠色金融要素融入到「一帶一路」的投資中去,體現中國投資機構對「綠色化」的承諾,消解一些合作國的顧慮,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提升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面對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 馬駿說,除了末端治理沒有到位之外,主要因為中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是污染型的。 但通過發展綠色金融,可以幫助中國改變投資結構,從而改變污染型的經濟結構。 

馬駿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綠色金融的潛能,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業已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今年9月份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明確提出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 幾個星期以前,中共中央在對「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再次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 

但李琳說,他們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銀行業,還是國家監管部門,談到環境和社會風險管控都有顧慮,擔心監管過嚴會削弱經濟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