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入侵-流浪漂泊的物種終將繼承地球 | 環境資訊中心

物種入侵-流浪漂泊的物種終將繼承地球

2001年09月07日
作者:艾德‧杭特;鄧國光 譯,吳海音 審校

多虧人類在生物棲地的發展與侵擾,使得瀕臨絕種生物名單上從不短缺物種;就另一方面來說,一些生物卻因此從中獲利。事實上,一些動植物族群確實能在被人類干擾過的土地上成長茁壯。

誠如「舊金山紀事報」所提到,人類的行為造就了黑熊、白尾鹿、土狼、紅狐、鵝、臭鼬及貓頭鷹的「黃金年代」。

紀事報的格林‧瑪汀寫到:「若野生物種不被滅絕算是得分的話,那當然得分越多越好,若確實是因為人類行為破壞棲地而得分(指某些物種的繁盛)的話,那真要謝謝你了」;「就生態學的說法,棲地被侵擾意指人類在野地上伐木、農業耕作或部分開發。這樣的情形對某些動物而言代表著死亡,卻是其他動物的大好機會。」

人類的行為幫助了鹿、熊及土狼的數量大幅增加,並且散佈在經過林木砍伐、土壤耕種或郊區化後面積大增的棲地上。有些物種無法適應如此的棲地改變,但是另一些「機會主義」的物種確有絕佳的適應性。他們沒有天敵及競爭者,對棲地及食物不太挑剔,所以能夠快速繁殖。

科學家說當棲地被侵擾,整個區域的生物量也許不會改變,但通常生物多樣性會下降。

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科學政策管理系主任,生物保育教授史蒂芬‧賓辛格爾說:「根據觀察,我們發現一個情況:在棲地被干擾之後,當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物種擴散至全球時,世界各地的動物相也正逐漸地被同質化了。」

這種適應能力使得這些「浪跡天涯型」的物種成為各地的入侵種。人們除了刻意將之引進某些地區,人類的某些活動無異於敞開大門整理好環境在歡迎牠們進駐。

美國東岸的紐約時報這個星期同時有一篇報導指出,部分的科學家認為,並非所有被引進的物種都是問題。每年雖然花費數百萬美元在消滅非原生物種以及防止引進新的物種;非原生物種的入侵卻正是全世界生物多樣化的最大威脅,僅次於棲地破壞的影響。

然而,一些進化論的生物學家正在辯論:「外來種與原生種之間的差別,是人為定義的」,並且認為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少數會嚴重危害生態系的引進種。另一些學者則針對「被人類引進之入侵種改變的生態系是否比較不自然」的問題提出質疑。一位科學家甚至懷疑,入侵種是否真的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因為,終將會有新的物種來取代那些被外來入侵種趕走的原生物種。

不過,另有其他科學家警告說,「我們可能會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其負面影響,而以為外來種是可被接受的。非原生物種可能在起初幾十年間看似無害,後來卻轉變成極具侵略性。」

目前,動物權與環保團體正與企圖控制、防止或消滅入侵種的人士抗爭。期望這場抗爭能突顯在有關入侵種之議題當中對於「萬物共榮共存」的詮釋。

相關資料:

EbbTIDE是由Tidepool編輯 艾德‧杭特 主筆,發表在Tidepool有關生態趨勢的每週評論。
全文與圖詳見:http://www.tidepool.org/ebbtide/ebb9.07.01.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