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立法委員質詢台灣林木自給率過低、農委會應以發展可永續的林業做為相關因應措施,林務局長李桃生表示,現正啟動的「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可望於今年底完成需求端、明年6月完成供應端調查,未來國有地人工林將採取小規模帶狀疏伐或擇伐,以促進森林健康為主,疏伐的林木則供經濟利用。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1日邀請農委會就「植樹造林計畫推動現況、檢討與未來規劃」進行專案報告,農委會主委陳志清報告中指出,2012年至2015年累計執行造林面積12,019公頃,國人每位增加5.23平方公尺綠地面積,估計每年可吸收17.9萬公噸二氧化碳。這個數量,也超過APEC會員國面積比例換算後,台灣需增加的11,550公頃造林面積。
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 木材自給率不到1%
另依據第四次森林大調查結果,我國森林總面積達219.7萬公頃(含金門、連江縣),森林覆蓋率為60.71%。優勢樹種以闊葉樹林型1,433,843公頃,佔65%最多,針葉林則301,003公頃,佔13.7%,針闊葉樹混淆林計172,186 公頃,佔7.8%,竹林計132,607公頃,佔6%。而私有林約136,555公頃。
不過,台灣至今木材自給率仍只有0.4~0.5%之間,現場幾位立法委員要求林務局針對國內林木自給率不到1%,要求重新檢討林業政策。
立委高潞‧以用即指出,台灣每年使用的木材,99.5%由國外進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學者研究,都顯示進口木材非來自經認證可永續的林木,2009年台灣的可疑非法砍伐林木進口量約佔總進口量更達11~24%。
天然林完全禁伐 需發展人工林產業
此外,農委會制定的「契作短期經濟林作業規範」目的是要活化休耕農地,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降低依賴進口材,促進菇蕈及紙漿產業發展,他質問目前造林政策是否符合國內產業需求,並強調林地的管理必須兼顧生態與居民的生計。
李桃生表示,過去台灣林業發展依附於天然林,缺乏長期撫育、經營管理的概念;目前國際間共識是禁伐天然林,我國也將全面朝人工林產業發展。未來朝小面積疏伐,兼顧森林生態的使用。「疏伐的目的是營造健康的森林,森林健康之後,才有可能撫育健康的林木。」
林務局將全台灣的林地分級分區為林木經營區、森林育樂區、國土保安區以及自然保護區,其中林木經營區指位於經濟林地且海拔高度小於2,500公尺,坡度小於等於35度,有計畫性的集約經營,且無水土保持問題,適宜規劃為以育林、林木生產、副產物培育利用為主要目標。
私有林規模小 林務局建議朝精品化發展
目前已啟動的調查包括供應端及需求端。需求端包括廠商使用的料源,需要的規格,以及木材商使用的進口木材規格為何;供應端清查則包括適合林木經營的國有地人工林林地交通現況、林道可供利用現況。以「林產經濟振興策略規劃」,盤點現有的林業資源,優先推動私有林和國有林的產業資源,去年已啟動清查,執行率達41.8%,預計需於明(2017)年6月底完成。
林務局指出,台灣私有林136,555公頃公頃,林農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朝精品化發展,例如一些木材DIY工坊,讓民眾認識台灣生產的林材為主。
輔導林業合作社 爭取國際永續認證
另外,台灣已有四個林業合作社,將數十位林農集合起來,委託專業經理人管理,得以向政府要求技術支援以及相關獎勵輔導,並朝可永續的林業FSC認證努力。以位於台中的永在林業公司為例,即與屏東林農合作成立合作社,總面積約900公頃,以成長快的闊葉木為主,計畫以十年為輪伐期。
這與紐澳的營林方式類似,他們的林業公司大約擁有2000公頃面積,林地中間有木材工廠,分20年輪伐,每年砍100公頃。
然而,20年來斷裂的林業人才、技術、機具,如何銜接?李桃生表示,已邀集林務局退休員工成立小組編寫技術規範,從產運技術、伐造集運、建構技術規範等,重新開始,並將開班授課訓練新人;另也將建置供需媒合平台,讓資訊流通。
立委陳曼麗表示,台灣身為進口國應參考FSC原則,採購經認證的林木。李桃生表示,澳洲已通過木材商須負起木材來源是否經過認證,已透過國際合作取得立法資料,研擬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