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返航?迷航? 由龍泉爭議 看資本回流趨勢與國土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撬動中國

台商返航?迷航? 由龍泉爭議 看資本回流趨勢與國土危機

2016年04月26日
作者:林吉洋

台商聖州企業返台投資的屏東龍泉工業區開發案,4月22日於內埔鄉龍潭村社區活動中心召開環評前說明會,會中民眾與開發單位交鋒不斷,會外則有自救會會長鍾益新率眾抗議陳情。惟不見官方代表出席說明,最後淪為廠商與居民互嗆、場面難堪不歡而散。

自救會於說明會外宣示保鄉衛土,背水一戰。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黃瑋隆

聖州企業總經理楊明舜離去前表示將召開董監事會議,重新評估返台設廠投資的計畫;場外抗議的居民與環團則質疑企業選擇變更農牧用地而非尋找現有工業區土地,是著眼於土地變更的利益。

今年中國投資環境劇變、兩岸關係前途未明,而於中國沿海的台商中小企業享受的優惠越來越少、眼見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或許是返台投資的契機,台商資本返台投資又將面對投機炒作而扭曲的土地市場,筆者認為本案深具代表性,值得深刻關注。

返台投資盼用地合理提供,居民質疑圖謀土地利益

聖州企業是略具規模的汽車用品製造商,專門製造汽車防滑踏墊、地毯,以自有品牌在蓬勃的中國市場通路攻城掠地外,近年更積極進軍歐美、東南亞並企圖跨足紡織產業。

總經理楊明舜指出,聖州企業是響應政府「鮭魚返鄉」回故鄉屏東發展。龍泉開發區的設廠計劃將以生產XPE(塑膠發泡)為主,現有萬丹工廠規模較小,大單都在崑山生產,未來廠房完工將拉回台灣生產,預計將釋出500人就業機會。

聖州公司表示,製程中所產生之氣體,將由相關污染防治設施處理達標後向外排放。而廠區的用水按照規劃將採鑿井取水,用水以模具冷凍水為主不具污染性且大部分依照循環使用。

現場民眾提出諸如水源與空氣污染、引進外勞、環境品質惡化等問題,聖州代表向在場居民擔保,公司著眼於長遠發展與鄰為善,不會具有污染問題。

空拍圖可見龍泉開發區預定地現為大片綠地,且緊鄰民宅。圖片來源:munch

居民質疑開發單位放棄內埔、屏東工業區大筆閒置土地,所圖是農牧用地的變更利益,否則為何捨近就遠選擇龍泉村台鳳農場旁的閒置農牧用地。

對此楊明舜表示屏東、內埔工業區都已飽和,三年前問屏東汽車工業區一坪要價三萬,現在則高漲到7萬5,核算廠區土地成本高達15億,還不含建設廠房預算,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上現有這塊14公頃土地,扣除掉隔離綠帶與沉澱池,約40%用地興建廠區。

台商投資環境惡化,怒批縣府招商毫無誠意

位在蘇州與上海中點的崑山市,曾經連續十年佔據中國經濟增長百強縣第一名,不僅是長江三角洲發展的火車頭,更是號稱十萬台商的小台北,最高峰時供應世界一半筆記型電腦生產基地。

然而在2014年8月發生台商「中榮金屬氣爆案」後,昆山市政府班底遭到大規模撤職查辦及司法追訴。由高層直接下達的整改命令後,對於昆山市內4000多家台商遭到安監、環保單位進行拉網式的調查。

面對民眾指出聖州企業的子公司聖田公司在崑山的有「環境污染問題」,總經理楊明舜則提出一份環境監測公司的數據佐證聖洲在中國生產製造一切合乎法令規定,並有24小時的空污監測數據,稱「網路上不實指控」、屬於不道德的行為。

楊明舜認為企業繳稅貢獻社會,提供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環保團體不理性的向企業主反彈,甚至不實指控的羞辱,讓他感到非常失望,

楊明舜同時指出,自從塵爆以後崑山的台商遭到大陸政府近乎嚴苛的監督,非常辛苦。同時因為中國工資節節上漲,著眼長久經營、追求質量提升的發展策略,決定響應台灣政府號召返台投資。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他認為台灣政府應該給予台商協助,當初招商時承諾協助取得土地,而今說明會縣府卻只派出科長出席,讓企業主遭到居民與環團圍剿。如今開發案重重困難,他將向董事會報告重新評估設廠計畫。

說明會中,有民眾指出聖州公司的關係企業聖田公司在中國環境違規紀錄,根據筆者查詢,在2013年一家名為「昆山聖田汽車用品有限公司」,遭到昆山市環保局的裁罰,但實情則有待釐清。

說明會現場出席者包括了屏東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系教授「黑熊媽媽」黃美秀,她慷慨陳詞希望企業珍惜龍泉的好山好水,另行覓地開發,言詞過程雙方交鋒不斷。圖片來源:林吉洋。

工業區淪為財閥投機養地,間接加速國土不當開發

屏東環盟洪輝祥指出,今天屏東縣政府提供台商一條非正常程序的「後門條款」,雖然是給與返台投資的台商特別通融,卻是違背都市計畫的管制精神。透過縣府同意取得開發許可的重大投資案,將可不受都市計畫法限定,得在通過環評程序下變更現有都市計畫區內的農牧用地為乙種工業用地。

問題在於台灣的工業用地並非不足,而甚至有開發氾濫之嫌,現有的工業區土地大筆閒置,這是由於地方政府長期放任有力人士與財團勾結壟斷工業區土地供給,持有工業區土地待飆高價位,再以開發住宅出手獲利。

所以新的投資項則轉向農牧用地著手,透過地方政府特許變更用地,以期取得廉價土地,但如此以來形成惡性循環,不僅鄰近民眾的生活與環境品質受到威脅,長期更扭曲台灣的土地供給。

屏東閒置乙種工業用地圖片。圖片來源:屏東環盟洪輝祥

洪輝祥形容現在地方財政惡化,可以說「後門無所不在」,關鍵就在於地方首長的態度,他建議鄉親必須形成足夠的政治壓力,保衛鄉土遏止歪風。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認為,聖州企業本身生產並非重大污染性質產業,關鍵在於區位不對、低污染產業也會對環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聖州一案,問題是用地取得以直接變更農業區土地為手段,爭議性太高。

然而筆者要指出,龍泉開發區一案,或許不只是個案問題,而是台商回流過程,整體結構面的縮影。必須從更大的框架理解問題。

由於民進黨贏得大選,新政府即將上台且完全執政,預料對中國政策改變,中國當局有可能順勢加緊收束台商的優惠。對台商而言,台灣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假使優惠不在台商返台投資意願將增加。然而在這個情勢下,台灣有可能導向另一波扭曲的土地開發熱潮。

中國經濟轉型與TPP機會之門,台商回台將成風潮

類似聖州這一類汽車配件製品的公司,由於技術容易取得,即便有專利保護也很難長期鞏固中國市場謀求發展,同時間崑山在中榮氣爆之後決定大舉清理門戶,將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台資中小企業一併「騰出」,以便向更高階的金融與科技產業招手,崑山台商被迫向內陸二線城市遷徙。

隨著中國發展轉型,中國本土製造業規模與技術絕非昔日改革開放之時,對外招商的政策轉型,由於如果僅是圖謀低土地成本、低勞動成本、低技術含量的的三低外資,將很難再受到政策優待,加以兩岸局勢改變,台商恐怕未來很難在中國立足。

崑山的台資電子企業大廠早已跟隨政策前進「重慶兩江新區」,在中國國務院發改委提出的十三五規劃當中,重慶將扮演引導沿海含有高端技術的大型資本向西遷徙政策角色,其中國家級的的投資招商重點在於汽車、電子、物流服務與金融,原先在昆山的台資大型電子製造商大多已完成遷徙。

如富士康等級的大型集團還可以與各省市爭取更好的入駐條件,前往山西、河南等省會城市投資。剩下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崑山,進退兩難。

擺在企業主眼前的現實就是是否要向內陸三、四線城市前進,然後繼續下一輪在低成本競爭的紅海廝殺,又或者回到台灣重新布局世界市場。

以聖州為例,在中國發展多年,仍然在屏東萬丹保有一小規模製造廠,顯見於其有意識的把根留台灣,比起諸多完全遷廠中國的台商更有回台投資條件。現在台灣即將加入TPP,對這些著眼開拓北美中高階市場的台商而言,撤退回台或許現在正是可做長久之計的時候。

台商返台迷航,恐怕形成新一輪的國土危機

綜上述,我們不難預料,未來類似的返台台商土地開發爭議將會急速提升。現在台灣地方政府為了爭取台商洄游的招商政績,在用地取得上不斷的「放水」默許變更農地,一旦發生抗爭,地方政府則躲在爭議之後,任由居民與開發單位衝突,未來將形成新一輪國土浩劫,也導致社會矛盾擴大。

聖州企業楊明舜總經理(中立者)認為民眾非理性抵制將會對台商回流意願產生不利影響。圖片來源:林吉洋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現有之工業區用地幾已淪為財團養地之禁臠,未來台商資本大舉返台又不願意為這個哄抬價格買單,如果都尋求都市計畫區域內或都會鄰近區域之農牧土地進行變更,如此一來國土規劃精神將蕩然無存,淪為政商展現實力與民眾抗爭相搏的競技場。

已通過之國土計畫法未來將取代區域計畫,與都市計畫共同扮演台灣國土使用的指導與監督角色,然而筆者認為新的國土法令將無法約束回流資本與綿密的政商網絡構築新一輪的土地開發遊戲。

內在地方財政惡化、土地投機盛行的惡劣氣候下,外部在中國發展之台商資本將陸續回台,台灣各地方政府則為挽救財政擴大稅基,本土資本也期盼藉由台商資本回台以維持脆弱的房產經濟泡沫,未來趨勢極可能各個地方政府不惜以專案變更、開發敏感區域,提供土地供給以吸納資本。

筆者認為返台的中小型企業資本與風險承擔能力有限,因此也無力承擔龐大的土地取得成本,更別說去向本土財團承接已炒作過的高價工業區土地,從財務槓桿考量,取得廉價且未來仍有增值潛力的農牧用地將是優先選項。

偏偏這些廉價土地的變更使用權力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所以在「龍泉開發區」一案,我們不難去理解抗爭民眾質疑「著眼於土地利益」與憤怒不滿。

筆者擔憂,台商大舉回台的資本與土地變更的金權遊戲結合,更多檯面下的潛規則將不在公眾監督之下,而這種開發遊戲最終將衝擊環境生態,也傷害台灣社會的民主基石。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