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化部第40屆金鼎獎名單4日出爐,28件得獎作品中涵蓋多部環境議題相關書籍,包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出的《上課了!生物多樣性(四):綠色經濟幸福學》,也在得獎之列。此系列叢書為本報「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簡介」專欄與相關報導的重點精華,第四冊聚焦在環境和經濟發展並行不悖的學術基礎與實踐案例,是少數探討綠色經濟在生態保育面向的書籍。
根據文化部公告,第40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包括雜誌類、圖書類及數位出版類三大類組共21個獎項,有1,170件作品報名,經過激烈的初審、複審及決審後,計28件作品獲獎,以及31件獲優良出版品推薦。
今年環境議題書籍獲獎眾多
得獎作品中,與環境議題相關的圖說作品包括由衛城出版、獨立記者胡慕情著作的品《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此書以文學筆觸記錄下灣寶農民16年來,兩度反對政府強制徵收、捍衛土地正義的歷史過程。生態攝影家黃一峯《鳥類不簡單》、兒童文學作家張東君的《屎來糞多學院》也獲得肯定。此外,長期和本報合作的自然書寫作家范欽慧與李鍾旻的書籍《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6:都市昆蟲記 》,也都獲得獎項肯定。
雜誌類則有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的《Green綠雜誌》或生活類獎項,慈濟發行的經典雜誌〈真食餐桌〉專輯獲攝影獎,以及《國家地理》雜誌互動數位版獲得數位內容獎。
精彩案例 帶您認識台灣在地環境友善產業
本報出版《綠色經濟幸福學》的起源,內容主要來自於與林務局合作多年的生物多樣性資訊推廣計畫,本計畫每年發表近百篇生物多樣性面相的科普知識與國內外現況報導文章,希望讓生物多樣性的觀念更為普及與主流化。
本書的前身有2008年出版的《上課了!生物多樣性》系列叢書三冊, 2015年12月本系列叢書再出版第四冊,從綠經濟出發,透過對既有經濟架構和體制的反思,破除耗用資源的開發經濟模式,以深入淺出的綠色經濟概念介紹到國內外精彩案例分享,探討人類如何在與生態保育共存的平衡下創造綠奇蹟。
而其中許多台灣在地案例的分享,更能讓讀者了解在地居民為這片土地努力的故事,諸如恆春半島別具特色且豐富多元的生態旅遊、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如何迎接小米種原回家來守護原鄉的生態文化?通宵的石虎米是怎麼達到人與自然共存?成龍溼地又是怎麼透過環境藝術、生態養殖走出一條綠色道路?各精彩案例都是透過記者深入在地採訪獲得的寶貴資訊。
《綠色經濟幸福學》從人類切身議題出發,期待將各面向友善環境概念融入人類生活,而放眼國際,正好也呼應了聯合國2016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22日)主題「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維持人類的生存與生計」(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 Sustaining People and their Livelihoods),從經濟面向探討人類生活與生物多樣性密不可分的關係。
期待透過本書帶領,能讓讀者進一步認識國際的綠色經濟思潮,在台灣如何在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逐步落實,實踐不一樣的綠色經濟幸福學。
捐款方式請見 https://goo.gl/Jqc5WL 。有你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不中斷!
【相關文章】
- 范欽慧【搶救寂靜】專欄(《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一書榮獲 圖書類出版獎:非文學圖書獎)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6:都市昆蟲記 》一書榮獲 圖書類出版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