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WCIT年會在台北 聚焦智慧永續城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世界WCIT年會在台北 聚焦智慧永續城市

2016年05月30日
本報2016年5月30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為了因應未來社會的氣候變遷與能源等挑戰,資通訊產業(ICT)也嘗試提出因應之道。27日,2017年WCIT TAIWAN世界資訊科技大會系列論壇起跑,第一場「遇見明日城市」(City of Tomorrow)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邀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行動體驗實驗室主任卡薩萊尼奧博士,分享行動科技與大數據等智慧城市應用趨勢;歐盟氣候變遷知識創新體永續城市系統平台共同主席白瑞華教授,則分享智慧永續城市經驗。

麻省理工學院行動體驗實驗室主任卡薩萊尼奧博士分享行動科技與大數據等智慧城市應用趨勢。攝影:林倩如。

麻省理工學院行動體驗實驗室主任卡薩萊尼奧博士分享行動科技與大數據等智慧城市應用趨勢。攝影:林倩如。

生活方式的創新  追求新典範

聯合國估計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將成長一倍,每十人就有七人住在都市裡,現代城市正面臨各種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挑戰,包括人口老化、預算短缺、激烈的國際競爭、氣候變遷及相關能源問題。因此,資通訊科技(ICT)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提供城市更永續、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一場座談「智慧城市新未來」(Disruptive Technologies for Smart Cites),由麻省理工學院行動體驗實驗室(Mobile Experience Lab)卡薩萊尼奧博士(Federico Casalegno)主講。他介紹數個研究室協助科技城市轉型案例,旨在創造新的媒體(media)來介入人與地點之間的關係,重新思考現在連結至未來的新樣貌。

卡薩萊尼奧先介紹研究室特色,如多元文化(multiculture)、心智實作(mens et manus)、不同角度思考(unfocus)等。未來城市人口組成80%來自外地或他國,聚集多元文化,形塑了研究室跨文化、跨學科構成;其次,MIT的座右銘拉丁語"mens et manus",即強調理論結合操作,如何以此原型思考其應用於城市裡,使發展過程變敏捷,針對不同議題提解決方案,並促進更多創新。

他認為,超出框架的思考,帶來新的典範轉移,當今的研究方式,應以使用者(user)為導向,即「以人為本」的設計,比如IoT物聯網、AI人工智慧、可穿戴技術等。而接下來的進展將納入生物科技,為重點之一。

以科技回應城市調適的挑戰

在盛行大數據的浪潮下,卡薩萊尼奧則提醒,必須優化「了解數據的方式」,將資訊轉變成行動知識的打造,以無人自駕車為例,未來當人們可在合理的價格內與車子進行互動,將完全重塑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補充一個成功的物聯網,該具備開放平台、跨領域整合、促進安全交易等三個要點。

他再三提及,行動科技的創新常在既有框架之外發生,鼓勵努力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像「六度空間」(Marriott Six Degrees)專案中創造社交功能的智慧桌面,或人工智慧檯燈等等,均可強化互動體驗情境。另外,研究室於義大利的「連結之家」(The Connected Home)計畫,更拓展了智能家庭的多元介面,甚至影響社會、文化相關永續的價值觀。

智慧城市的永續  著重整合與涵納

第二場座談「永續城市變身記」(6 lessons and 6 tools on Smart Sustainable City),由歐盟氣候變遷知識創新體永續城市系統平台(Sustainable City Systems Platform, Climate KIC)共同主席白瑞華教授(Raoul Bunschoten)主講,專長在相互結合都市發展計畫與能源永續運用概念。

他認為,所謂的智慧城市,必須兼顧環保面向,且要像園丁一樣去耕耘它;大數據乃一個全球化空間,而智慧城市做為一個使用大數據以回應氣候變遷的工具,其中科技創新的核心精神,應涵納所有的使用者,並以六個重點及工具說明之,舉凡策略性的前瞻規劃(Strategical Planning)、互動工作坊(Smart Sustainable City Integrated Workshop)、動態管理計畫(Dynamic Project Management Framework)、結合在地資源與機會的共同成長(Invest projects that grows together)等等。

總而言之,智慧城市中各系統的合作、複雜的管理等整合過程,尤其需要大量的溝通、協商,才能貢獻生成出具體效果,讓智慧城市成為有意思的城市。

歐盟氣候變遷知識創新體永續城市系統平台共同主席白瑞華教授分享智慧永續城市經驗。攝影:林倩如。

歐盟氣候變遷知識創新體永續城市系統平台共同主席白瑞華教授分享智慧永續城市經驗。攝影:林倩如。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