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沙到沖之鳥礁:護魚?護漁?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從東沙到沖之鳥礁:護魚?護漁?

2016年06月22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

2016上半年台灣的珊瑚礁相當熱鬧,從東沙環礁遭受中國漁船入侵、台灣漁船到沖之鳥礁被日本扣留、綠島燕魚、龍王鯛、澎湖的硨磲貝、海膽、綠蠵龜被殺或盜捕,乃至蘭嶼大海扇的失蹤等,不僅屢屢躍上媒體的頭版,各項議題至今仍持續延燒中。

這些珊瑚礁相關的海洋議題產生,雖暗示著台灣對於海洋保育意識提升,但其中最弔詭的兩個議題就是東沙的「護魚」和沖之鳥礁的「護漁」。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立牌,圖片攝影:陳昭倫。

遺世獨立 卻躲不了人為侵擾

東沙環礁「護魚」行動起因於今年3月中國漁船入侵,大量採捕珊瑚和保育類的綠蠵龜。而在海洋國家公園、海巡署以及東沙指揮部大力的掃盪之下,被高雄地檢署扣留漁船、起訴船東以及之後高雄地方法院的審理。不僅掀起了過去九年東沙環礁保育困境的潘朵拉盒子,飛出了執法的限制、跨單位協調以及整體海洋生態衰退等各項問題。

東沙,是許多台灣人對於帛琉、西巴丹或是澳洲大堡礁的想像。她在距離高雄市將近450公里的海上,從天空鳥瞰是一個接近完整圓形的環礁,猶如上帝失落在南中國海的指環。而且由於距離最近的中國、菲律賓群島或是台灣都超過上百公里, 東沙環礁本應免於像墾丁、綠島和蘭嶼等近岸群礁,受到長期人為污染、棲地破壞等影響而產生的生態衰退。

美麗的東沙環礁群島,像是太平洋上的指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就算有氣候變遷引起的颱風頻度與強度增加、海水升溫等大尺度因素的影響,生態韌性所擁有的自然力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後,從讓受損的珊瑚礁在擾動後恢復。所以,在這些生態理論都成立的情境之下,東沙珊瑚礁的狀況應該是相當健康才對。

況且,2007年成立了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在東沙島上設有東沙工作站進行第一線的保育工作。同時,在東沙有海巡署的洋巡小隊與東沙指揮部超過百人的駐守,這樣的巡守能量是在過去九年強化東沙環礁生態韌性的重要力量。總而言之,東沙環礁的珊瑚礁生態系絕對可以符合我們對於健康珊瑚礁的想像,更何況從海管處過去九年所進行的生態調查與發布東沙相關的保育消息中,都讓我們相信這個想像是真的。

生態衝擊難以恢復

然而,這個想像在今年的3月成為幻影。從科技部支持東沙內環礁珊瑚礁空間異質性研究的初步分析顯示,東沙內環礁礁體嚴重的衰退,許多的塊礁堆滿了死亡已久的珊瑚骨骼。魚類群聚呈現出顯著的過漁現象,包括低物種多樣性以及生物量。呈現珊瑚礁生態健康指標的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旗艦物種,如硨磲貝、鐘螺、海膽、海參等,在調查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也出現蹤跡。

更嚴重的是整體內環礁的底棲生態已呈現以濾食性多毛類為主的形式。這樣整體群聚大尺度的改變很難只歸咎於1998年海溫異常產生大白化之後珊瑚礁生態的瓦解,因為就算珊瑚一時之間的死亡,其他功能群的魚類與大型無脊椎動物也應該還在,而且以一般熱帶海域珊瑚礁的生態韌性而言,20年的時間應該足夠珊瑚幼苗補充入添,再次長成大型的珊瑚群體,投入建構3D立體結構的行列。

在抽絲剝繭的分析歸納之後,人類活動不間斷的干擾,才是造成東沙內環礁生態韌性的退化,降低其抵抗自然衝擊的免疫能力,更慘的是減低其吸收這些衝擊之後,難以回覆到之前的生態恢復力,或甚至根本就已經失去恢復的能力。

中國籍漁船上被盜採的珊瑚圖片提供:陳昭倫。 大量遭盜採的珊瑚圖片提供:陳昭倫。

從東沙到沖之鳥礁 海洋資源如何守護

從3月非法入侵內環礁的中國小舟施放鰻管到海巡署高雄艦到東沙外環礁強力執法,查獲滿船的珊瑚與綠蠵龜,到扣船、押人到起訴中國漁船船東,直接證實了人為破壞從無間斷的瓦解東沙環礁的珊瑚礁生態系。此也讓藉由九年國家公園與海巡署等國家公務體系力量投入東沙保育的神話一夕崩解。

那些藉由美麗圖片在網路上放送東沙珊瑚礁保育成果,猶如一張遮掩住滿臉青春痘的面膜,當拿開面膜之後,呈現的是發炎的皮膚,但是真正造成皮膚發炎的問題是體內其他臟器或是生理失調問題,卻猶如中國漁民非法入侵的問題一樣,長期的被漠視與忽略。更令人沮喪的是,就算海巡署的弟兄有執法的意志,願意出海驅離執法,但是一艘20噸的小艇,如何去面對滿海超過300噸級的中國鐵殼船,以及內環礁近百艘的小舟呢?

沒有一個像樣的碼頭停泊大型船艦,缺乏夜間執法能力的洋巡小隊,多年來一直都是問題,但是為何沒有辦法解決呢?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護魚與護礁的政策,如何能夠完全驅趕中國漁民於東沙之外?就算海巡署浩浩蕩蕩由高雄派大型船艦前往東沙進行護魚行動,一趟幾百萬的油錢能夠持續多久呢?這些都是東沙「護魚」行動掀開潘朵拉盒子之後極待解決的問題。

海上遍布的中國籍的漁船及漁民。圖片提供:陳昭倫。

在東沙護魚事件發生的一個月後,海巡署疲於奔命的前往距離台灣超過1500公里遠的日本沖之鳥礁海域進行「護漁」的任務。要不是因為屏東籍漁船「東聖吉16號」在沖之鳥礁公海遭日本公務船攔查扣押,對於缺乏世界地理觀念的台灣人而言,一輩子可能都還不知道在這地球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叫做沖之鳥礁。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對於是「島」或是「礁」以及主張200海浬經濟海域的重要性可能也都搞不清楚。但是,日本很清楚且積極的要將沖之鳥朝「島」的方向去建設。

東沙環礁同時有一東沙島露出於海平面7.8公尺,跟東沙環礁一樣,沖之鳥礁是孤懸於西太平洋海上獨立珊瑚礁。但與東沙環礁不一樣的是沖之鳥礁絕大部分都是沒入海平面以下的珊瑚礁,目前只有兩個露出海平面約10平方公尺的礁台。

對於日本而言,這兩個小礁台彌足珍貴。因為沖之鳥礁讓日本的實質海洋領土從其國土延伸了超過1700公里之遠。為了不讓這個兩礁台因為颱風或是海平面上升,日本早在本世紀初就透過科學調查與學術研究等進行沖之鳥礁的珊瑚礁增強計畫,整體經費已超過上千億日圓的投資,其中最著名的研究計畫就是「有性生殖培育沖之鳥礁產造礁珊瑚幼株、回遷與種植計畫」。

為了彌補因為颱風大浪摧毀的珊瑚,日本農林水產省在2006將14株產於沖之鳥礁的柔枝軸孔珊瑚成體,以研究船運回距離1000公里遠的沖繩縣阿嘉島珊瑚孵育中心進行珊瑚產卵誘引、受精以及後續小珊瑚的培育工作。經過兩年細心呵護照料之下,2008年日本農林廳以研究船將6萬3千株長成珊瑚幼株的柔枝軸孔珊瑚,經過60小時的航行,運回其原產地的沖之鳥礁,一株株的種回去珊瑚礁上。

這一個研究計畫從開始採集14株軸孔珊瑚的母株到回種6萬3千株的幼株於沖之鳥礁的費用總共為50,563,000日圓(約合1500萬新台幣)。日本政府與研究機構維護國土的用心,從這個計畫中每一個步驟都一一呈現,並於2011將整體計畫發表於「海洋生態進展」國際期刊 ,在文章中更清清楚楚將沖之鳥礁持續成為沖之鳥島的企圖寫在文章的簡介中。這些動員學術資源參與海洋國土保育與保全的努力,呈現日本維護沖之鳥島主權的決心。

健康海洋 有賴長期生態維護

反觀台灣的漁政單位,在沖之鳥礁海域或是類似沖之鳥礁的東沙環礁曾經做過任何的努力嗎?台灣的漁民因為沿近海過渡漁業捕撈,沒有魚可抓,只好跨洋到公海的太平洋去抓魚,還聽信漁政單位的說詞,進入日本沖之鳥礁的海域。

沒想到沖之鳥本來就是日本的國土,不管是12海浬或是200海浬,日本在維護這個海域的「護魚」或是「護礁」的努力早就已是國際各國承認的事實了。台灣漁船會被日本扣押本就是預料中的事。只是,原本就已蠟燭好幾頭燒的海巡署,為了前朝高層長官安撫台灣民眾不分青紅皂白的抗議,浩浩蕩蕩的開了船隊遠赴1500公里遠的沖之鳥「護漁」。但是折騰了半天, 東聖吉號最後還是付了600萬日圓的保證金之後被釋放。

暫時撇開中國漁船入侵東沙環礁和台灣漁船在日本沖之鳥礁被扣事件的外交政治角力與操作,就端從珊瑚礁生態保育的角度來看,珊瑚礁或是海洋「護魚」遠遠比「護漁」來的重要。護魚不僅保護是要保護海洋「野生動物」的魚蝦貝,免於被採捕或是被消失於珊瑚礁區,更重要的是保護住讓這些魚蝦貝類能夠世世代代繁延的家──珊瑚礁生態系。

情況較好的東沙外環礁照片。圖片提供:陳昭倫。

只有生態完整性的維持,珊瑚礁才能具有較高的生態韌性,在颱風或是海水高溫產生白化之後,能夠持續的抵抗與恢復。更重要「護魚」的成效就是健康珊瑚礁產生的「滿溢效應」,讓這些養護的野生動物游出保護區,有的可以成為生態潛水觀光的亮點。如果採取限制性漁法等措施,這些溢游的魚蝦貝類可以提供永續漁業的漁獲。「日本能,為什麼台灣不能?」這句喊了超過20年的口號,用在台日海洋保育政策的差異也是再恰當也不過。

從東沙護魚到沖之鳥礁的護漁,讓人看到台灣自詡為海洋國家的喜與憂。喜的是這20年來台灣民眾的海洋保育意識已大大的提升。透過網路的串連與分享,像是龍王鯛、海膽、綠蠵龜、硨磲貝、大海扇事件以及澎湖海膽消失的事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民眾的注意。

更透過媒體的放送,造成社會的輿論,進而促使政府行政與立法單位必須嚴正面對這些事件的政治效應。然而,這些事件都只是整體台灣面對海洋窘境的點。其實讓人擔憂全面的問題是新政府是否能因為這一連串事件而真正的改變台灣長期面對海洋的態度,特別是跟海洋相關公部門的轉型。

如何讓那些長期待在冷氣房看著海圖,大筆一揮決定台灣海洋政策的公職人員,離開辦公室實際的走入海洋問題的最前線,看見問題的所在。進而促使目前公部門從鴕鳥心態的「只管抓魚,不管資源枯竭」盲目護漁,走回真正保護漁業資源的護魚護礁核心政策。海洋保育是整體海洋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環,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東沙碼頭的建設、巡護艦隊的能量提升、海洋研究人才培訓計畫、長期海洋環境與生態監測研究的投資。 只有這些海洋環境的轉型正義得到實現,健康的台灣海洋才能值得期待。

本文同步刊登於「海巡雙月刊」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