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科學少年》是遠流出版社專為國中小學生設計的科學讀物,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啟發少年探索科學的興趣。其中「做環境的朋友」單元,從科學角度看待環境問題,一步一步推敲出問題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2015年11月起,環境資訊中心將每月刊出一篇「做環境的朋友」文章,與讀者一起關心環境長知識。
龍王雕又稱蘇眉魚。圖片來源:科學少年。
今年5月21日,綠島民宿業者遭披露違法獵捕保育類動物──龍王鯛,雖然業者一開始矢口否認,辯稱是七年前拍的照片(當時龍王鯛還未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但從照片中種種線索與證據,讓他最後不得不認罪,並協助海巡署找到遭遺棄、掩埋的部分龍王鯛屍體。
快被吃光的龍王鯛
龍王鯛,又名蘇眉,較正式的中文名稱為「曲紋脣魚」或「波紋脣魚」,是隆頭魚科的一種大型魚類,體長可達二米,因為有高高隆起的額頭,就像是拿破崙戴的帽子,所以又被稱為「拿破崙」。龍王鯛雖然體型龐大,但個性溫和,容易親人,是許多國際潛水旅遊區飽受遊客寵愛的魚明星,觀光業者更將牠視為搖錢樹,呵護備至。然而在台灣,龍王鯛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在長期遭到獵捕做為食用魚類的情形之下,已相當罕見,目前只分布於墾丁、綠島和蘭嶼等海域。
龍王鯛曾是重要的食用和觀賞魚類,但由於生長緩慢,不符合養殖效益,僅能從野外獵捕,在遭到人類過度捕殺之後,數量已驟降,並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2004年則將牠列為附錄二物種,表示這個物種雖然沒有立即滅絕的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避免影響該物種的生存。
保育抵不過口慾?
在台灣,一直到2014年才由農委會公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龍王鯛列為珍貴稀有(I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禁止捕捉,無論是否知情,都不得公開展示或販售。在農委會公告保育前,甚至還發生業者搶捕龍王鯛的情形,只因為擔心龍王鯛列為保育後就吃不到了,加上這次綠島的龍王鯛獵捕事件,著實彰顯出台灣不少民眾保育觀念的不足。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早期糧食缺乏,能捕捉到什麼獵物就吃什麼,但在現今食物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已經不需要再去獵捕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了,雖然這次的獵捕龍王鯛事件引起大眾的強烈撻伐,但違法獵捕在台灣其實一直都層出不窮,只要有食客忘不了「野味」的需求,就會有業者願意冒著違法的風險,去狩獵因限制獵捕而哄抬出更高價的保育動物。
執法不易,反求諸己
在台灣海洋或海岸第一線執法的,是全身穿著亮橘色衣服的海巡署,但海巡署人員在服役期間並沒有受過海洋保育的相關訓練,可能連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都傻傻分不清楚,又怎麼能確實的查緝非法獵捕呢?更何況,海巡署的主要工作是抓偷渡、走私、維護海防安全等,海洋保育方面的業務則是由漁業署等單位負責,更讓查緝工作的執行度大大降低。更不要說,就算查到了,主管機關還得面對當地的民代壓力,畢竟哪些人會偷打魚,當地人恐怕早已心知肚明,使得違法事件還得透過網路發酵,利用民眾的輿論壓力,才能真正的依法執行與緝捕。
現今的海洋資源已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除了保育類的龍王鯛外,還有不少尚未列入台灣的保育名單中,但族群數量已岌岌可危的海洋生物,例如在IUCN已列為第二類保育動物的曼波魚,仍是花蓮每年主打的觀光美食;屏東黑鮪魚也在大量的觀光推廣之下,每年的捕獲量大幅驟降。有科學家警告,如果不趕快反省我們對於海洋資源的過度索取,以及對海洋環境的汙染,到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
面對這樣的警訊,許多國家已開始推動「海鮮選擇指引」(Seafood Guide),透過食用對海洋較友善的海鮮種類,來維護海洋生態的永續。在台灣的我們,也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協助海洋保育,別讓台灣淪為「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地方。
※ 本文出自 2016年7月號,轉載請洽科學少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