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垃圾還能有什麼用途?讓孩子無垠的想像力告訴你!不同於平常小朋友看到大海,往往迫不及待玩起沙,今年5月~6月,台灣首次舉辦了一場別出心裁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實際帶領孩子到新北市國聖埔海灘,放慢腳步在沙灘上「尋寶」,找尋合適的海洋廢棄物作為創作素材,製作成海廢動畫,作品近日已正式上線。
由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指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遠傳電信共同舉辦的「2016小小動畫師:海廢的故事」,共有18位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童參與。在阿尼馬工作室謝佳君老師的專業引導與協助下,透過蒐集海灘上的海洋廢棄物,學習撰寫故事劇本、製作動畫,更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海洋講師解說,了解海洋生態出了什麼問題,過程總共拍攝至少1000張照片,製作四部動畫,以實際行動替海洋發聲。
小小動畫師運用海廢製作動畫。攝影:郭叡。
「哇!我看到好吃的水母了!」小小動畫師用保特瓶蓋、塑膠垃圾以及貝殼所組合出的海龜,因為將人類的塑膠袋誤當成水母,大口吞下肚去而肚子痛。這段劇情不只出現在小朋友製作的動畫中,在現實世界裡,許多的海龜確實誤食了人類產生的塑膠袋或塑膠垃圾。
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指出,海龜的存活率跟人類製造的破壞與污染有密切關係,不但因為海岸線的破壞導致海龜無法上岸產卵,還活著的海龜們更因為誤食人類丟棄流入海洋中的垃圾,而消化不良致死。
海龜以為塑膠袋是水母,於是把它吃下肚。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透過本次課程,一群小小動畫師不但認識海洋面臨的急迫難題,更用行動和動畫呼籲:「不要再破壞與污染我們的海洋了!」
想欣賞更多小小動畫師製作的海廢動畫,可至自然之窗-臺灣自然影音頻道觀賞 http://green.ngo.org.tw/news/29527
小小動畫師運用水果保麗龍套與廢棄浮球拼湊出迷你漁夫、漁網和漁船。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